史东来学宫,其目的并非求学更不是来争论的。对于一个来自两千年后的高材生来说,眼前所有文人墨客都是小学生,所有的学说都是一堆废话。史东是来扬名来踢馆的。
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
史东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学宫让“孔明”二字声明远播,让“卧龙”二字众人皆知。
学宫每天都有个题目。学生早上做准备,午后则可各抒己见亦可辩驳争论。
史东和周瑜来的第一天,题目是“治国之道”。作为两个新人,他们选择了沉默,静观其变。
突然,一位身穿青袍的年轻男子率先走到了大厅中央,抱了抱拳,很自信地说道:
“愚以为治国之道无非八字,勤政,富民,善用人才!”
此人叫李煜,是洛阳城有名的才子,刚来学宫两天已经显露出惊人的才华。
李煜继续说道:“明君为政总揆百官,懂得将百业之事托付给精通百业之人,此为善用人才。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此为勤政。为君者为官者生活节俭,此为富民。细分律法而轻于刑罚,则为爱民!以此道治国者,何愁民不富国不强!”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都觉得李煜说的治国之道辞顺理正。
史东听后也觉得李煜确实是个人才,措辞简炼,寥寥几句就道出了君主为政的精要。
“哈!哈!哈!”诸葛亮大笑起来,“说得确为精彩!可惜啊!只可惜此是君王之道,却非治国之道!”
李煜见有人反驳显得有些不满,自己所说的治国之道算是精益求精,无可挑剔,岂容他人否定。便连忙争辩道:
“君主治国,君王之道当然亦是治国之道!”
“非也!”诸葛亮站了起来,继续说道:“人有生老病死,就算是君主也有新旧更替。诸位有否想过以律法治国?!”
史东没等人反驳,继续说道:
“无规矩不成方圆,若有一日,我们君王之上还有律法,君王也在规矩之内呢?可想过,当有一部适合这个天下,适合这个国家的律法出现,人人都需要遵循,包括我们的君主。不以人治国,以律法治国,岂不更是长治久安之治国之道?!”
这时,李煜按奈不住,问道:“君主身为九五之尊,得世人所拜服,就算律法也是由君主所写,由君主颁布于天下!岂会有律法能在君主之上?!”
史东当然知道律法凌驾于君主的办法,后世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如此。但史东不能说,因为此道太超前,如果说出来,别说洛阳城,天下之大也没有他藏身一地。
史东只好笑了笑,说道:
“亮只是设想,并没有方法。此治国之道还有待在座各位探讨改进。”
众人听了,先是震惊于诸葛亮先进的治国之道,然后又觉得此道只存在于大同世界,不可实现。学宫里人人都在沉默中思考着什么。
懂了,但又还没懂!
周瑜更是惊叹诸葛亮异想天开的思维学说,以律法治国之说自己没想过,想不到,也不敢想。
在学宫的第一天过去,史东给里面人带来的除了震撼还有深思。
回到小旅馆,周瑜小声地问诸葛亮,说:“孔明兄弟,真能以律法治国?!”
。。。。。。。。。。。。
第二天,史东没有去学宫,自己在洛阳城逛了一整天。
直到下午,才回到小旅馆,周瑜一见到史东,
磕磕碰碰地便连忙走上前,说道:“孔明兄弟,你可知道今天学宫里,每个人都盼着你回去,他们都在等着讨伐你,说你的律法治国不切实际,故弄玄虚,信口雌黄!尤其是李煜!”
史东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心想,认真你就输了!
第三天,史东去了学宫。刚进门,众人就纷纷投来异样的眼光,更多的是不屑。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史东没有理会,在周瑜的旁边坐了下来。
今日学宫的题目是“兵法”。在这个硝烟四起的年代,熟知兵法的人才都是千金难买的。
《孙子兵法》现在是很多兵法大家所崇拜,就连曹操也在《孙子兵法》上做过注解。人们讨论的兵法基本都是围绕这部《孙子兵法》,少有自己的创作。
后世还流传着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其中有四篇已经丢失。史东回想一下再加上自己的总结和增减,挑选了三篇写了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