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气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存亡。神散则生萎,神衰则生弱,神亡则生灭,所以养生特别注意养神。
丹经称神为气之母,气为神之子,因此,养神还可以起到养气的功用,而养气亦可以养精。
神凝气聚,气聚则精生,所以宝精养气,须以养神为先。
道教修习,教人炼心炼性,修静修定,总是从凝神气穴下手。
所谓“凝神”,就是使心神专注一点的意思,也就是心神集中,排除杂念,守住一窍,不散乱,不昏沉,常寂寂惺惺,修止修定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保护爱惜精神,不可过度劳神。
宜寡嗜欲、省思虑、绝贪痴、少言语、戒嗔怒、杜声色、节劳形、忌疲累、俭交游、简事为。
《七部语要》论述清心养神的道理时说:“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
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
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
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侯也。
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菲,肌体舒于安适,则精神驰鹜而不守;志气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
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可见,修持务求其心静,求其形安,求其气和,求其神静。
心虚神澄,就可以强固元气,产生精气,充裕血气,自然百病不侵。
丹经中又有元神、欲神之分。元神是指先天之性,又称元性。婴儿那种“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就是元神的体现。
欲神指气质之性,又称识神,它属于后天,是人与环境接触之后,特别是通过社会交往之后所产生的情志和**。
宋张伯端《青华秘文》说:“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
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禀之性也。
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所谓“反之”,即去掉后天禀性,而返还先天真性。
张伯端《青华秘文》还指出:神由心而生,心为神之君。
心的本体是无为的,不动的,但却主宰着万物。
“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而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
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
以有为及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利正事,金丹之入门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丹经称神为气之母,气为神之子,因此,养神还可以起到养气的功用,而养气亦可以养精。
神凝气聚,气聚则精生,所以宝精养气,须以养神为先。
道教修习,教人炼心炼性,修静修定,总是从凝神气穴下手。
所谓“凝神”,就是使心神专注一点的意思,也就是心神集中,排除杂念,守住一窍,不散乱,不昏沉,常寂寂惺惺,修止修定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保护爱惜精神,不可过度劳神。
宜寡嗜欲、省思虑、绝贪痴、少言语、戒嗔怒、杜声色、节劳形、忌疲累、俭交游、简事为。
《七部语要》论述清心养神的道理时说:“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
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
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
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侯也。
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菲,肌体舒于安适,则精神驰鹜而不守;志气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
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可见,修持务求其心静,求其形安,求其气和,求其神静。
心虚神澄,就可以强固元气,产生精气,充裕血气,自然百病不侵。
丹经中又有元神、欲神之分。元神是指先天之性,又称元性。婴儿那种“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就是元神的体现。
欲神指气质之性,又称识神,它属于后天,是人与环境接触之后,特别是通过社会交往之后所产生的情志和**。
宋张伯端《青华秘文》说:“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
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禀之性也。
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所谓“反之”,即去掉后天禀性,而返还先天真性。
张伯端《青华秘文》还指出:神由心而生,心为神之君。
心的本体是无为的,不动的,但却主宰着万物。
“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而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
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
以有为及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利正事,金丹之入门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