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21】超人术(三)-第2/3页

加入书签
        毕也。

        ……起于天至于人而毕,毕之外谓之物,物者投所贵之端而不在其中,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为天下贵也。

        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故其治乱之故,动静顺逆之气,乃损益阴阳之化,而摇荡四海之内。

        董仲舒以人与天地同为万物之本,人是所以成万物的,无人则万物无以成,所以人实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

        古代还有一种观点,打破了现世中心的观念,揭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宇宙大观,甚至打破了时间的绝对性,提出了时间的相对性,所谓“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千年前的神仙思想中就已得到了体证。

        认识到自身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自身的优异、卓越,是人类发展自身的一个首要前提。

        而认识到“人外有人”,又使人类确立了更高的求目标,成为人类要求不断超越自身的一个主要动力。

        人类的困惑与自觉,当年以旷达著称的大文豪苏东坡,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然而面对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他却不禁楸然动容,长嘘短叹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于是便梦想“挟飞仙以游遨,抱明月而长终。”然而“知不可乎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人生苦短,东坡居士的悲叹恐怕是整个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忧患意识。

        人生如白驹过隙,倏忽即逝。曹孟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时,不也有过同样的悲叹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天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这句话,道出了人类共同的悲哀。

        面对无限的宇宙,有限的人生实在是太短暂,因而也太宝贵了。

        :谁人不愿象山不老,如绿水常流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自然界的更替毕竟不同于人事的代谢,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生老病死这一铁的规律。

        好慕仙道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在《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写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他以童稚般的浪漫情怀吟道:“恨不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

        人类的这种困惑、迷茫与悲观情绪,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得到了集中表现。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