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与社会学同游-第7/11页

加入书签
        心智的自由意味着我们能够在暗中积蓄力量,能够将社会强加的“规定”转变为可以反抗的“潜能”,它将为一切将来的反叛行为扫平道路。

        在本书的最后,彼得伯格充满希望地展望道,人人获得心智自由的那一天终将到来,到了那时,我们拥有的debuff将自发地从个人内在的、精神层面的狭隘自由升级为外在世界的、物质层面的普遍自由。

        三、读者驳论:我、社会与社会学

        介绍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彼得伯格真是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对学科、社会与个人这三个层面的问题都进行了相当风趣幽默又鞭辟入里的论述,让这本《与社会学同游》当真无愧于豆瓣人文社科类书籍榜单前列的江湖地位。

        阅读这样的论述常常会使我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诱惑:一种把自己完全交给文本,用它抛出的每个理论来解答自己所有生活困境的诱惑。

        然而,令我颇为费解的是,对这些解答的采纳丝毫无益于实际生活的改善。当我回过头来,审视我的生活本身时,我能看见的依然只是一团无可名状的废物。

        它就在那里,那个一团乱麻的、透不出一丝微光的东西,从名为“自我”的黑洞里,发出“我不想努力了,连呼吸都好麻烦哦,有没有点有意思的事情呀”的灰暗抱怨,同时伸出无数条毛茸茸的触手上下左右胡乱扒拉,偶尔会因为外部的一些刺激显得十分活跃。

        大学三年间,随着我读的书越多,这种希望与失望的交替打击也就上演的越多。经受打击重重的我,难免对自称解药、满纸冠冕堂皇的学说抱以强烈的狐疑和排斥。

        于是,我开始公然地、毫无保留地质疑一切我认为值得质疑的权威。

        所以,如果有谁不幸在本学期和我一同上过关于这篇作业的这门课程,他们就一定会清晰地认识到我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杠精本性,说不定还会深受其扰。不过没关系,我反正是不会改的——因为事实证明,这种抬杠与质疑要远远好过毫无反思的全盘接纳。

        就像读完这本书十周过后的现在,我无可奈何地发现,书中那种游离的行动策略无济于事,无穷无尽的困惑和苦闷又重新回到了我的生活之中。

        (一)、我的问题:无效的游离

        这些无穷无尽的困惑与苦闷究竟从何而来呢?其实我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

        今天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一个号称自由的世界、是一个号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富裕的社会。

        我们生活在每个人都可以追求某种小确幸的现代化都市里,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自由地消费自己喜欢的产品、自由地和自己喜欢的人约会。

        没有人会拿着圣经或者圣旨来命令我们应该做什么,或者怎么做什么。没有人有权利非法闯入你的宅子、剥夺你的财产、抢走你的孩子。

        那种空投下的炸弹轰然于耳旁爆响、秘密警察在街头标语之后躲藏、每个人都穿戴统一衣装、统一话术、统一微笑的时代早已沦为教科书上的旧黄历。别说体会了,我这种没什么经历的黄毛小儿连想象都深感匮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