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只要彼此相连-第2/5页

加入书签
我们面对身旁的某一个人,滔滔不绝,甚至心意交合。或是出于本能和性格的**,或是出于意念和情感的需求。我们得到满足。可是我们的思绪,真的有传达给对方吗?我想不是的。我们以各种方式去传达。无论是话语、物质、眼神、动作、思念......一切出自于我们的有形或是无形的行为,思想的导向或者是物质的给予,它们转化成它们所象征的意念,传达给我们精神世界的某个地方。那个地方象征着灵魂的一切欢喜,高尚,集中着“我们”的大部分价值。那个“地方”并不是指某个场所,而是一个确确实实存在于精神中的一个“物”。我们爱某个人,它就以那个人的形态出现;我们爱某一个物,它就展现出那个物的形态;如果我们向往某种精神,某种道德品格的体现,它同样会给出属于那个体现的理想形态;它多变,根据我们的毕生所闻而达到相对于我们的“万能”。它同步于我们的向往,先意念的传递一步变成符合我们的思考的形态。我们向它传递“意念”,它给出相应的“反馈”。它是人们的目光所及,所以心念于属于自己的“那个”,实际上是在心念“它”。我们在向“它”表达和传递。

这样的话,是不是说我们错了呢?不是的,我想,如果我们将“它”以它的本身进行认知,一口咬定“它就是‘它’而已”。那么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一片灰白,单调而无趣。而这份渗透精神的单调对人来说是沉重的,所以这份沉重必须得有“那个”去承担。我们得到反馈,输送意念。它所化作的形体接受意念,得以成长、深刻。

姑且将“它”命名为“念体”,“那个”命名为“实形”。所谓“实形”,并不能顾名思义,就认为所有的“实形”拥有物理意义上的形体。要知道,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也是“实形”的一种,这是“念体”和“实形”的定义基础。“念体”听起来或许要比“实形”难以捉摸一点。可是,在这里我们要赋予“实形”彻底的客观性。这样的话,对于我们来说,反倒是“念体”较为简单直接。我们与“实形”进行不同程度的连接,称之为“线”。“念体”于是通过“线”得到概念,转化成一定的形态。我们随即展开行为,向“念体”输送着我们的行为中所包容的“意念”。我们由于本能的偏见无法互相理解,单方面的用“线”去连接。依照自己的主观去思考,狂妄自大地去定义。我们侍奉的终究只是自己的“念体”,而非“实形”。明明知道“实形”客观存在,却无论如何都做不到正确地认知。

人们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偏见。或许这个世界过于死板和残酷,导致我们以这种方式去进行自我保护。这样看来,“偏见”或许是合理的。毕竟,我们真的能做到去断言这世界上的什么,给这个世界下一个肯定的定义吗?我们挂在口上的“世界”,说到底都不是同一种东西。这样讲,我们通过偏见逃避深不可测的真实,得以在自己主观的世界中苟活。这可能只是我们的权宜之计,我们迟早会突破这个壁垒。在人智的有限的思想世界的尽头,必定是一片虚无,可跨越这片虚无,或许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唯有成功的跨入那个领域,才能够有所体会。

人与人之间再怎么千差万别也都是人种。因为说到底都在同一领域,所以虽然不能,“理解”,但可以用“不理解”去形容这种隔阂。可在次元相隔的时候,“理解”就是不可被提及的妄谈。

我如坠五里云雾,为自己的无知和有限感到绝望。偶然窥视到这片虚无深渊的冰山一角,难道就要抱着这种无力感沮丧地生活下去吗?我们的行为逃不出主观的束缚,难道就要胆怯地干脆撒手放弃,否认自己所认知的一切,最终选择不作为吗?

我想不是,决不是无事可做。我们要在由现象和假设编制而成的充满怀疑的可能性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的“绝对”。

即使眼前的终究只是“念体”,那么它至少可以证明“实形”存在着。我们虽然只能向着“念体”输送我们的“意念”,得到“念体”给我们的反馈。可这至少证明我们在与“实形”连接。我们与我们所向往的“实形”之间有“线”的存在。我们尽可因为这份“反馈”而骄傲欢喜,无论它是否有着客观上正确的意义。既然如此,为了把握这条“线”,为了和重要之物继续连接,我心甘情愿继续付出。倘若我们输送过去的“意念”能够让这“线”更加坚韧,那么何来停止的理由呢?如果能和自己倾心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即使是在这个迷雾重重的世界里,又有什么好怕呢?“线”是闪亮的,它能够带来光明和温暖;“反馈”则带来欢欣和动力。这样的美好怎么能不让人向往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