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以前的故事(5)

加入书签


五中以前的故事(5)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隔着南湖拍摄的冬景,可见小学的教学楼和校舍)

        据省立宜昌小学当年的教师和学生回忆,这所小学之所以在宜昌独占鳌头,首先是因为每月办学经费2200-3000银元都是由省教育厅直接按期足额下拨的,这是县立小学的2到3倍;教职员工的待遇优厚,校长月薪100元,主任90元,教师80元,职员45到60元,而当时县立中心小学教师的月薪才32元,其它小学教师的月薪仅28元。

        因为办学经费充裕,校内设施自然就很好:学校建有两栋新式的教学楼,16个教室,个个宽敞明亮,为了便于学生晚自习,还从怀远路街对面的永耀电厂(现在的宜昌电力局)拉来专线,装上了电灯。为了办好附属的幼稚园,还耗资从上海买回一架欧洲制造的中型演奏钢琴,这在宜昌乃至鄂西的幼稚园中,除教会办的以外是仅有的一架。另外,教学用的图表、仪表、标本购置的也十分齐全,体育设施器材尤为令人瞩目,有篮、排、乒乓球,正规的乒乓台子八套;有铁饼、标枪,还有云梯、天桥、吊竿等等。

        一所学校的成功,除了硬件设施,还有师资力量和资源的配备。首任校长陈子和是留学生,继任的校长王福绪毕业于北大,到1936年,省立宜昌小学的教师达36人,国语教师为北京本科毕业,体育、音乐、美术教师都是专科毕业,连低年级教师和幼稚园教师也均为省立师范、或者幼师毕业,这样整齐的师资队伍在鄂西首屈一指;而学校的行管人员10多人,另有木工、瓦工、花匠、门房、打铃工以及图书馆和仪器室的管理员等校工13人,可谓配备整齐。

        学校规定,班任老师按高、中、低年级跟班走,要求每一个教师不仅要熟记两年的教程,还要跟班两年以便能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高年级则每班配备两位班任老师,由带国语和数学的教师担任。每天的早读和早会,班任老师必须按时参加;高年级每晚两节晚自习,班任老师都要亲临指导监督。

        而对于学生要求更是严格,学校规定: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要写《生活纪要》(类似于现在的日记),每周一篇作文,每日还得写200小字、一张大字(均为毛笔字)。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字的能力,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自备《四角号码字典》,每学期举行一次查字典比赛;另外,学校规定高年级学生每人买一本地图册,以便随时翻阅;六年级还加学了英语,懂得一些外语基础知识。

        省立宜昌小学对学生的品德、学业要求也极为严格,每周一举行总理纪念周仪式,会上会总结一周以来各班出勤、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的状况,由校长颁发流动锦旗,以资奖励;校正厅门口的公布栏也会将各班同学的优秀考卷和作文公布于其中供大家欣赏,在每间教室里均设有公布栏,公布该班学生各科每周测验和月考成绩,以激励学生们的上进心。当时,学校有150多名住读生,训导主任每晚都要检查学生寝室的情况,而走读生放学也要排队走出校门,边走边唱放学歌的。

        (省立宜昌小学校徽)

        因为办学经费充裕,师资配备整齐,教学设备好,学生素质高,所以省立宜昌小学的学生成绩一直在鄂西首屈一指。当时省立四中(即省立宜昌中学)每期招收的新生,大部分都是省立宜昌小学的毕业生,于是包括鄂西北的南漳、保康,以及鄂西南的恩施一带的学生,均有慕名前来入学的,到1938年,省立宜昌小学规模已达16个班,加上幼稚园两个班,学生总数突破800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