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张正汶-第2/3页

加入书签
深明大义,送子参军。一九六八年初,正当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掀起联合**大合唱之时,中苏边界苏修陈兵百万,大軍压境,战争到了一触即发之势。这年,我和四弟响应党的号召,分别从学校和老家应征入伍。体检和政审均合格后,征求家长意见。在那挣工分吃饭的年代里,有乡邻对父母说:“两个小伙都是棒劳力,一块当兵经济损失太大了。”也有的说:“中苏边境局势那么紧张,一旦打起仗來,你们能舍得两个儿子一块去?”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我的母亲忧虑了、沉思了、流泪了,老人反复掂量着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利弊关系,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我的父母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送我和四弟一块应征入伍报效国家。临行前,父母一再嘱咐我们,要听党的话,当个好兵,为国争光,为父母争气。我们没有辜负父母亲的期望,当年双双被评为“五好战士”。捷报传来,父母亲高兴万分。为此,我的父亲被评为“双拥代表”,先后出席了市区两级拥军优属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受到众人称赞。当五弟够服役条件后,父母也送他去当兵。自此,我们一门三兵皆党员,这成为父母一生的骄傲和安慰。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良心安

父母亲费尽千辛万苦把我们姐弟六人培养成人,可父母年老了,逐渐失去了生活的能力,需要我们去照顾、关怀,是天经地义的事。我的父母近五十年没得过大病,没住过医院,没有因为身体不好影响我们的工作,因此,在孝敬父母方面,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平凡人家对父母应尽的孝道。

一是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双亲都健在时,我和弟弟都在部队工作,每年都回家看望父母。转业后,在张店工作的兄弟三人,无特殊原因,每周都回家一次,同父母促膝谈心,带给父母最爱吃的东西。每当周日九点多钟到家时,就远远看到母亲坐在街口的石凳上等候我们。望见母亲见到儿子时的那种高兴劲儿,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幸福。母亲去世后,赡养父亲的办法就是兄弟五人每人照顾父亲七十天。父亲的习惯,一是爱喝酒,一天两次,每次一两,不管任何场合,喝酒适度,终生没有喝醉过。二是每天早晨开水冲鸡蛋喝。轮流赡养父亲二十年,家家都满足父亲的需求。从未因故停止过他的习惯。五弟很重视父亲的健康问题,除每年的体检外,他还定期带父亲去医院输液清理血管,做好大病的预防工作,这些可能都是父亲长寿的原因之一吧!

二是父母的要求有求必应,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一九八四年刚转业时,我刚做好了一对沙发。母亲那年七十三岁,有些驼背。八十年代,母亲第一次见到沙发,直夸坐上去很舒服。母亲回家时,家属就把沙发送到了老家。还有一次,母亲看到靠背和被罩,觉得有套的被罩,换洗很方便,母亲很喜欢。家属对母亲说:“娘啊,儿子家就是你的家,你喜欢啥就带啥!”感动的母亲直流泪。我夫妻两人四十多年没打过架,这是原因之一吧!母亲到我家第一次见到暖气很好奇,没有烟火,屋子里就很暖和,母亲非常喜欢。次年,我就在侄子的帮助下,给父母家安装了土暖气,从那时候,冬天屋子里再也没有结过冰,父亲的咳嗽也好了。从我转业到母亲去世的九年间,我们基本做到了,我家有啥父母亲就有啥。冬天,苹果都是满足供应。五弟转业后,父母亲生活更是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四弟在百货公司工作,经销家电。七八十年代,家电比较紧俏,母亲喜欢帮助别人,爱管闲事儿,为别人办事儿,乡亲们经常托母亲找四弟购买家电,弟弟都尽力满足母亲的心愿。

三是让父母亲开心,看看外面的世界。母亲是纯正的庄户人家,在我当兵之前,从未离开过南定老家。我兄弟二人当兵后,母亲第一次出远门,到徐州和枣庄看望弟弟和我。母亲很开心,为儿子能够保家卫国而自豪。提干后,为让母亲开眼界,我曾两次接母亲到部队见世面。回家后,母亲经常给乡亲们讲部队的故事。她再三嘱托我们听党的话,好好干,有国才有家。七十年代,物资匮乏,除了定期给父母寄款,补贴家用外,我还经常寄一些紧俏的物资给父母。有一次给父母及岳母家各寄了两斤白糖,母亲收到后,高兴的拿着一斤糖去给岳母家。岳母说:“也寄给我两斤呢!正准备送给你一斤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