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拾得的来历-第2/6页

加入书签
        翌日,山那边刚刚显露一抹霞光,晨霜尚未消融,寒气袭人。拾得背上一个简单的灰布行囊,噙着泪拜别了养父,走上长长的山弯小道。

        巍巍天台山钟灵毓秀,天台山石梁镇的水塘边住着一户人家,姓赵名理,这赵理识得几个字,有些好高骛运,女儿芙蓉十岁那年,赵理再也不愿做打鱼的卖买。

        原来好事者赵理的邻居梁斌怂恿说:“台州的丝绸在京城极好卖,跑一趟买卖,比守着家门铺子强上百倍。”于是赵理说:“我可以找布行老东家我的老朋友王富贵借些银两,好好干一番卖买”。人哪个不想挣钱发财的。

        于是赵理向镇上布行老东家王富贵借了五十两纹银。因为赵理能说会道,平日里又常去布行聊天,与老东家有些交情、汪贤忐忑不安,又不敢多言。赵理借了钱,又取了家里全部积蓄,与一乡邻结伴,去天台城里采备了些绸缎,奔京城而去。

        岂料船儿行程才四天,在一个僻静长满芦苇的河湾处,遭强人所劫。赵理舍不下财物,紧拽布袋不放。强人手起刀落,可怜赵理被砍断了手臂,落水身亡。汪贤闻到噩耗,不思饮食,整日搂着小芙蓉以泪洗面。

        布行老东家连连叹息:“悔不该自己把钱借出,害了人家一条性命。”事已至此,只好劝慰汪氏:“夫君就这样了,不要再伤心了,但人死不能复生,想想芙蓉吧,你若是有个三长两短,芙蓉小小年纪,叫她如何生活?”

        汪贤忽然省悟,忍了悲痛,打起精神。赵家原非殷实,这一场变故,已是家如残秋,一个穷字当头了。汪贤只能仰已十指,替人家做些粗俗活计,聊以度日,布行老东家王富贵见汪贤孤儿寡母实在可怜,时常接济一下。每每如此,汪贤羞愧难当说:“我实在不好意思,有负于你,丈夫所借五十两白银还没有还去,又给您添麻烦了”。

        老东家王富贵说:我那里还要五十两白银,如果能把赵理的命找回来,再花更多的银两也值得。”老东家王富贵说:“汪贤您千万不可再提那该死的五十两白银,我也不会再要了”。

        芙蓉豆蔻之年,布行老东家王富贵去世了。汪贤流着泪,领着芙蓉去给老东家王富贵深深嗑了头。以后每年清明,汪贤领着芙蓉总要去坟上给老东家王富贵坟上烧柱香。

        虽是一脉相承的父子,布行少东家王恩义与其父王富贵有着天壤之别,不仅人长得猥琐,品行也差到禽兽不如。几年以后,他见美蓉长得花容月貌,竟然翻到早些年赵理五十两白银借款账本,本钱加上利息已超出了百两。少东家王恩义跑到汪贤家说了:“要么去官府说事,要么芙蓉抵债为妾。”

        汪贤磕头求饶说:“芙蓉年纪还小,求您发大慈大悲,放过我们可怜的母女吧?”少东家王恩义想芙蓉想红了眼冷笑着说:“我可怜你们,放过你们,谁可怜我呀?”慌乱之下,汪贤趁月黑星稀,带着女儿逃往赤城山,投奔亲戚姑姑。谁知晓芙蓉的姑姑在半年前病故了。姑夫耐不住寂寞,又另寻了一个小的,哪里肯认得汪贤和芙蓉。母女投亲不成,只得打算从赤城山坐船返回故乡。

        天台山石梁古镇历来是江南一大重镇,它横跨江南大运河,因官道所在,南北舟船,东西车马于此交会,集散丝绸、布匹、茶叶、竹木等各种商品。尤其是米粮,一到大熟时节,大运河上船只昼夜不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