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起源-第3/3页

加入书签
        核心部分的星云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得越来越快,最后形成坍缩态势,核心部分巨大的压力和温度将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剥离,核与核之间发生剧烈的碰撞和融合,由此核聚变发生了。核聚变巨大的辐射压抵消了星云向内收缩的压力,渐渐取得一个平衡,并不断向外部释放辐射出能量,一颗恒星就诞生了,并进入了主序星阶段。

        恒星诞生的基本条件是这团聚集起来的星云质量最小达到太阳质量的0.07倍以上,只有这样,核心压力和温度才足以激活持续核聚变。质量越小的恒星由于核心压力小,温度低,核聚变反应就越和缓,燃料消耗就越小,寿命就越长;反之,质量越大,核心压力越大,温度越高,核聚变反应就越剧烈,燃料消耗就越快,寿命就越短。

        最小质量的恒星叫红矮星,寿命最长的可达数万亿年;现在发现最大质量的恒星质量在太阳的200倍以上,如r136a1,寿命只有约300万年。

        太阳系就是这样形成的,太阳是一颗中小质量恒星,叫黄矮星,寿命约100亿年。太阳形成过程,吸附了整个系统99.86%的质量,与此同时,行星盘中的小颗粒小石块等天体碎片相互碰撞吸引,渐渐凝聚在一起,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渐渐就形成了行星。

        行星会将自己轨道的各种渣滓和天体都吃掉,独占一个公转轨道。随着大大小小天体的形成,行星盘就会变得越来越空旷。

        这些星球天体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几乎都在这个行星盘盘面围绕着太阳公转,这个盘面就被称为黄道。而各个行星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撞击,因此自转轴就都有倾斜,而且倾斜的夹角不一样。

        许多小的天体又被行星引力所牵扯,围绕着行星运动,就叫卫星。如月亮就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火星有2颗,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很多卫星,大大小小总数有200多颗。

        宇宙中存在数万个星系,恒星和行星不计其数,由于恒星也有寿命,因此这些星球一直在生生灭灭。所以,星球的形成不是高等文明安排的,而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左右星球形成的最大力量就是万有引力。

        对这个解释各位怎么看?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此次是我第一次写作,希望各位支持,谢谢!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