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人净场光,连一边卖“大力丸”、“牛皮膏”假药的也撤了腿。空旷的广场上,只剩下没拿完的传单和闪闪发光的刀枪。
刘家语随着人流跑到十里外,在集合点——公主坟边同老张头会了面,心里还在不停地乱跳,同时又感到从来未有的兴奋和满足。
刘家语后来才知道,这次叫他冒险撒传单,就是北平地区地下党对他的一次考验。
一九三五年夏天,国民党政府进一步对日妥协,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梅协定》,出卖华北主权。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撤出华北,宪兵三团也撤走了,由西北军宋哲元主持平津一带的政局。白色恐怖相对减弱了—些。
这个时候,吕夔龙、王云和给刘家语介绍了一位“朋友”,要他同这个“朋友”深谈。这个“朋友”就是谷先生同志,他当时实际上是北平地下团委书记。
刘家语同他在中山公园见了面,以后又约会了几次。通过交谈,刘家语感到谷先生政治见解颇高,是有来头的。接触一段时间后,刘家语就试探地向他提出要找组织。他便仔细询问了刘家语过去的经历。后来他们互相摸底地又谈了几次。
终于,谷先生下了决心,这才道:“你要把自己的情况,包括入党前后、文登乡师的情况,为什么离开胶东到北平等等详细写个东西,由我转给我的‘朋友’。”
“好的,后天还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方见。”
刘家语同谷先生分手之后,立马把自己的的小结写好交给了景生。
不久,刘家语接谷先生的通知:党决定恢复你的组织关系,同我直接联系。
这年秋天。刘家语恢复党的关系后,谷先生同志给刘家语布置了一项任务。他说:“北平的党组织,经过宪兵三团的破坏,文艺界没有几个人了,要重新组织力量,可以办个文艺刊物,由我挂名,你做实际工作。”
刘家语听后,高兴地说道:“好!这才是发挥我特长的地方。”
“现王云和、吕夔龙办了个叫《泡沫》的杂志,你要参加进去。经费主要是筹集的。吕夔龙父亲在大汉奸殷汝耕手下当官,有点钱。编辑部就设在吕的家里。参加办这个刊物的还有北师大的学生笔名‘史巴克’的杨彩和清华大学的学生魏东明。”
“好,谢谢组织的安排。”
谷先生同志为刘家语恢复了组织关系,他是非常感激的,找到了党,使这只孤雁又重新归队,精神更加振奋,写作也更加勤奋。
后来成了著名作家的黄碧野,他的处女作——《窑工》,就是在《泡沫》上发表的。
以这个刊物为阵地,刘家语他们逐步与一些进步文艺刊物和进步青年发展了联系,如伍石甫、秦川办的《榴火》,路一办的《大路》(《世界日报》副刊),还有木刻家金肇野(《北平新报》副刊编辑)、王大化等人。
一天,谷先生找刘家语和杨彩开会,在会上谷先生说:“党组织决定健全北平左联,由我任书记,刘曼生同志任组织委员,杨彩同志任宣传委员,你们二人要负责联系一些学校的进步文艺团体工作。”
“是!”刘家语和杨彩异口同声。
由此,刘家语又结识了北京大学的魏伯,朝阳大学的张甦平,中国大学的鲁方明、王西彦等人,并愉快地同他们一道工作。
北平左联与上海左联都是党推动建立和领导的,但两者没有组织联系。上海左联是以鲁迅先生为首、由茅盾等一批著名作家组成的,在全国影响很大。北平左联则主要由进步文艺青年和几位青年作家组成,有几位进步教授和老作家虽然参加了组织,但为了安全起见,党组织没安排没他们公开活动。
此时,北平左联和社联、语联研究推广世界语、剧联、教联等党的外围组织,都在党的北方“文总”统一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文总”负责人张苏同志曾经约刘家语谈过话并指导工作。
北平左联是秘密的,它的任务是在进步文艺团体和文艺青年中开展工作。随着斗争形 势的发展,有时用“青年作家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名义在社会上进行活动。当时中国大学有个“文艺青年协会”,由鲁方明、王西彦负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