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智撒传单

加入书签


    此时,刘家语别了生身母亲,去北平找党——“政治母亲”。哪曾料想到了北平未能马上接上党的关系。

    一九三四年七月三十日,刘家语到达北平。这也是日寇的铁蹄已经蹂躏热河,进犯察绥的时候。国难当头,蒋介石一再对日妥协退让,却疯狂围剿中国工农红军,镇压共产党和进步力量。蒋介石的侄孙蒋孝先当团长的宪兵三团正在北平进行大搜捕,中共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家语要找的一个主要关系叫李琴吾,此人原是文登乡师教国文的老师,后回北平大学上学的学生。刘家语不单单没有同他接上头,连其他几个地下的同志也没找到。

    刘家语这个第一次出远门的小青年,就这样成了北平街头的“流浪汉”,陷入了困难痛苦的境地。在这举目无亲、两目齐黑的情况下,他想到在这个北平还有个姑父,是朝阳大学的学生,于是就找到了这个姑夫。

    “小家语,你怎么到这的?到几天了?”姑夫见家语来找他,就把家语带到一边。

    “我是来北平求学的,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到你这个姑夫这看看了。”

    “现北平极乱,国民党宪兵到处抓人,一般人都躲起来了。我看不如先到山东同乡会住下,看看情况再说。”

    “好,谢谢姑夫!”

    “自家人不言谢。你到了那里后,咱山东省的老乡们会帮忙的,尽管放心好了。”

    刘家语经过姑夫的帮助,住进山东会馆,进了山东同乡会办的北平山东高中读书,寻了个合法身份作为掩护。

    刘家语有了合法身份后,四处奔走找关系,对学校里的功课应付有余,有时间就跑图书馆借书看,成为北平图书馆的常客。

    除了读中国现代进步作家的作品以外,刘家语又读了外国的许多名著和进步著作,像法国莫泊桑、巴尔扎克的作品,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日本厨川白村的《走出象牙塔》,苏联的革命小说《铁流》、《毁灭》等等,还读了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和日本河上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书。

    不久,刘家语发现自己的口袋里的钱花得差不多了,于是就写些小说和小品文向《华北日报》、《北平新报》投稿。第一篇是以渔民的反渔霸斗争为题材的小说,被选用了,并及时地拿手到稿费。家语高兴地大跳了起来。高兴得一夜没有合眼,先是走到无人处来了二百个“伏卧撑”,接着又打了三套长拳……

    是实上,现时的刘家语投稿的目的是赚点儿稿费糊口,也想通过这种办法以文会友,从进步朋友中找关系。紧接着又陆续刊登了几篇,每月能搞到三四块钱的稿费,够过吃烧饼油条度日了。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刘家语设法搞到了一张北大文学系的旁听证,去听《中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等课。

    一天,刘家语在领稿费时,遇到了一个读过他的文章的投稿者,这人看到刘家语后,把眼睁的大大的,上前一把抓住家语的手道:“你也不例外是来领稿费的,我叫王云和,我也不例外是一个投稿者,请多多指教。”

    刘家语不大好意思地说:“混穷了,只好先爬格子,挣个烧饼充饥。你呐?”

    “我也是,走,我今天也不例外领了几个钱,咱到对面的小茶馆喝茶去。”

    “那……那好吧。”

    二人到了小茶馆喝起茶来,他们谈起来颇为投机,便开始了交往。王云和后来又介绍家语认识了吕夔龙。这二人都是艺文中学的学生。二人说刘家语写的东西多是反映农村现实的,符合普罗文学的需要,找家语聊天谈这些事情。

    他们逐渐成了好朋友,家语感到通过发表进步文学作品、结交进步文学青年来找党组织的目的快实现了。

    北平山东中学的同学们,都有在星期假日逛公园溜市场的习惯,刘家语根本没有这些兴趣。他最喜欢的是念书、写文章。每天下了课,他在图书馆看到天黑,图书馆关门时,他才出来。

    有一天,他去借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没有借到,只好闷闷不乐在图书馆外徘徊,正巧让吕夔龙碰见,吕夔龙从怀里掏出鲁迅的《狂人日记》。他看着挺入迷。从此,他所看的书,一部分是由吕夔龙给他借的。日子长了,不知不觉的,他们成了好朋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