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沙门乐僔于公元366年开窟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初创、发展到逐渐衰落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
千余年来,先民们创造并小心地维护着这座文化圣殿。但后来有百余年时间,莫高窟如同消失了般,在历史记载中难寻踪迹。
直到有一天,一次偶然的“意外”,让敦煌的名字传遍寰宇。
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一名道士王圆箓的意外发现。
王圆,湖北麻城县人,因家乡连年灾荒,被迫外出谋生,后流落至酒泉入道修行。
大约1892年,已近不惑之年的王圆箓走进莫高窟,感慨莫高圣境为“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随后,他定居此地,看护莫高窟,还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积攒钱财,清理洞窟积沙。据传,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他就花了近两年的时间。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公元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意外发现了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6万多件的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窟),由此揭开了莫高窟新的历史篇章。
王圆箓的墓志明确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自此,莫高窟引起世人关注。可惜,首先到来的多是疯狂的“掠夺者”。
按说,王圆箓还算是个尽责的人。发现藏经洞后,他徒步数十里,赶往县城找到敦煌县令严泽,还奉送了藏经洞的两卷经文,希望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
可惜,这位严知县不学无术,把这两卷经文竟当作两张发黄的废纸。
1902年,王圆箓又向新任敦煌县令汪宗翰汇报了藏经洞的情况,这位进士出身、对金石学也颇有研究的知县当即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却也只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
两番未果,道士王圆箓仍不甘心。他又从藏经洞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行程800多里奔赴肃州,也就是如今的酒泉,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廷栋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再后来,刚完成《语石》一书初稿的金石学家叶昌炽就任甘肃学政不久,就接到汪宗翰关于莫高窟藏经洞情况的报告,便托汪宗翰为《语石》一书寻找一些关于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碑刻资料,却未下令对藏经洞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只是向甘肃藩台建议将这些古代文献和文物运到省城兰州保存。
然而,敦煌离兰州路途遥远,仅运费就要五六千两银子,只好又“搁浅”,直到1904年,省政府才下令敦煌检点经卷就地保存。
“据考证,王圆箓还给‘老佛爷’写过信,但并未寄出去。”著名敦煌学者赵声良告诉记者,但并非像传说那样,王圆箓斗胆写给“老佛爷”慈禧的秘报信泥牛入海,而是偏居一隅的一介道士根本没有渠道把信寄出去。
王道士与藏经洞频遭“冷遇”,可有人却视莫高窟为宝地,不远万里而来。
俄国人奥勃鲁切夫在黑水城遗址挖掘之后,赶至莫高窟,以五十根硬脂蜡烛为诱饵,换得藏经洞写本两大捆。这是藏经洞文书流失于外国人的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