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梁发

加入书签


    早在1800年,十一岁的梁发曾经进入本村的私塾读书,但是,三年多以后,因为自己的家里是在是太贫穷,梁发只能放弃了学业。1804年来到省城广州务工。恰巧,省城广州有自己的同乡黄老板开的一家印刷厂。梁发便来到了黄老板的小厂子打工——先当学徒,后当帮工——学习画工及木板印刷。

    通过蔡卢兴,梁发结识了马礼逊。马礼逊交给梁发的任务是刻印马礼逊自己翻译的汉文版本的《圣经》。可在当时的中国,翻译汉文版《圣经》的环境并不好——在中国的领土上传播基督教《圣经》的“福音”,这可是非法的。因此,为了躲避清政府搜查,马礼逊派1813年才从伦敦来华协助自己工作的米怜偕同梁发一道,在广州地区招募了十几名中国印刷工人之后,一同跑到马六甲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印刷所,专门刻印马礼逊所翻译的汉文版《圣经》。十年后,马礼逊所翻译的汉文版21卷本《圣经》刻印完成,名为《神天圣书》。

    在这十年间,梁发和米怜一起于1816年在马六甲创办了被中外史家认定为“世界第一本中文期刊”的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纸《蔡世俗每月统计传》——正因为如此,马来西亚官方出版的《华人志》中称梁发为“第一位华人记者”,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尊称梁发为“中华第一报人”;此外,马礼逊、米怜和梁发还于1818年在马六甲创立了全世界第一家中英文双语学校——英华书院。

    1834年秋,梁发针对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的实际情况,写成了《鸦片速改文》一文。在此文中,梁发不但深刻的指出了鸦片的危害,还呼吁所有的基督教徒不准与鸦片沾边,并主张传教士写信回国告诉国人不要再与中国进行可耻的鸦片贸易,以便杜绝毒品的根源。

    虽然梁发的《鸦片速改文》没有得到欧美殖民国家政府的丝毫响应,但却引起了钦差大臣林则徐的注意。此时,道光皇帝于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1月8日,林则徐从北京出发,前往广州,奔赴禁烟斗争的最前线。1839年3月,到达广州之后的林则徐刚一看到梁发的《鸦片速改文》,觉得很有见地,于是马上召见梁发父子,经考察后,林则徐决定将梁发留用。此时的梁发因为自己的传教工作繁忙,便介绍自己的儿子梁进德为林则徐的幕下翻译。而日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后的很多作为都有着梁发和他的儿子梁进德的功劳:这期间就包含着梁进德主笔的、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

    要想说清楚梁发与洪秀全两个人的关系,还要先从1813年梁发与米怜一道在广州地区招募了十几名中国印刷工人之后,跑到马六甲建立印刷所、刻印马礼逊所翻译的汉文版《圣经》说起。

    1818年11月3日,米怜以基督教的仪式给梁发施洗,梁发从此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基督信徒。

    1822年,米怜去世;1823年,马礼逊回国探亲。那么,谁来接替马礼逊在华传播基督教的“福音”的任务呢?马礼逊想到了梁发。1823年12月,马礼逊回英国探亲前,立梁发为传教士。1826年,马礼逊再度来华以后,发现梁发干得不错,于是又册立梁发为牧师。在此期间,梁发每年8月至次年3月到广州传教,夏季则在澳门传教。

    梁发于1828年为本村青年古天青施洗,继而与古天青一起在广东高明县设了第一所基督教的私塾——儿童学院。这所儿童学院,既是小孩子读书的学校,也是早期的新式教堂。几个月后,因为有人将梁发私自以办学为名、以传洋教为实的事告知了官府,清廷官方将这所儿童学院解散。此后的古天青不知所踪,梁发则再次避难到了澳门。

    避难期间,梁发也没闲着——他总是每天忙于写一些传播基督教“福音”的布道书。到1832年,梁发一共写成了九本、洋洋洒洒十万言的系列布道书——《劝世良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