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平藩(四)-第3/4页

加入书签
  多了六千人马,李定国向兵部请示,扩编两个营头。这些年,朱亨嘉一直在搞军政分离。统兵的大将无权向地方征税,扩军须得经兵部同意,否则拿不到军饷。

  扩编两个营头,本是小事,不料却引来轩然大波。

  李定囯是大西贼出身,朝中总有些官员对大西贼和李闯旧部心怀戒心。

  一时间弹劾李定国的奏疏满天飞,什么“擅自扩军、心怀叵测”,“贼性难移、意图谋反”等等。

  朱亨嘉看了以后大怒,荒唐!李定国若想谋反,怎么会只扩招区区六千人?这些人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

  当即批复准许李定囯扩军六千,又派人将那些弹劾李定囯的奏疏送至李定囯营中。

  李定囯看了这些奏疏,又是恐惧又是感动。

  恐惧的是,自己效忠朝廷这么多年,出生入死,不料朝中却还有这么多大臣把自己当贼防;感动的是,监国靖王对自己信任有加。

  君恩难报啊!李定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位豪爽的汉子不知道,朱亨嘉虽然外表上对这些统兵大将信任有加,实际上却早已暗令锦衣卫,在各军中都安排了耳目。

  倒不是他不信任这些将领,而是为君者,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自古哪一个英明帝王,不是耳目众多,让臣子们想蒙骗也蒙骗不了?

  圣明无过太祖!他老人家连臣子们在床上和妻妾说些什么话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在这方面,朱亨嘉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远远不够!

  消灭了袁军主力后,李定国给峨眉的袁韬、武大定写了封劝降信,劝二人早降,否则就要和他俩“会猎岷峨”。

  他深谙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袁韬现在只剩三千残兵,李乾德也只有五千兵,加上武大定的三万兵马,总兵力不足四万。

  “袁兄,朝廷势大,吾二人万万敌不过,不如降了吧”,武大定对袁韬说。

  “是啊,贤弟,愚兄亦有此意”。

  袁、武二人惧明军势大,见了劝降信,有投降之意。

  李乾德听了大惊:“要说投降,我李乾德可以降,降了以后,尚可做个富家翁,保全性命。两位大帅万万不可降,降了以后,命就没了”。

  袁、李二人惊问:“这是为何?”

  “二位大帅在四川名声不佳,若是降了靖王,他必会杀二位,以收四川民心。二位若是不信,可派人查探袁大帅帐下那些投降的部将,下场如何”。

  袁、李二人将信将疑,派人打探消息。

  手下回报,袁韬帐下投降明军的那一万五千旧部,将领被李定囯杀了个精光,士兵也被打散编入各营。

  二人大惊,急忙向李乾徳深深一拜:“幸亏先生提醒,不然吾二人投降后焉有命在?如今计将安出,请先生教吾等!”

  李乾德笑道:“峨眉一带地势险峻,依山而守,其奈我何?”

  “大帅,袁韬、武大定的使者送回信到了”。

  李定国正在大营,部下来禀。

  “哦,这二贼这么快就答复了,莫非是打算投降了?”

  李定国沉着地拆开了信。

  看着,看着,怒气勃发,一口鲜血喷出。

  “大帅”,一旁的龚应祯大惊,急忙扶李定国坐下。

  “气煞我也”,李定囯缓了口气,将信递给龚应祯,“龚兄也看看此信,居然敢辱及吾父!”

  龚应祯拆开信,只见上面写着:“自入蚕丛,荆棘塞道,万里烟绝,一望凄凉,茂草荒林,惟有马迹,狐游虎逐,罕见人踪。间有一二遗黎,又皆五官残废,割耳截鼻,刖足剁手,如游异域,忽睹罗刹,形不类人,喘延余息。备询厥故,始知令先君之造福于川,盖功德若此其惨毒也。乃曾不旋踵,君之先君身首异处,尸饱馋鸦,可见天之所报,人之所为,已足昭鉴。公等碌碌,犹尚不悛,欲犯我嘉定,逞前奸之故智,词多悖谬,意实险深。倘修邻好,奉教有期;如云会猎岷峨,则水路可通舟楫,陆路可容车马,弟惟有叉手瞠目而听之矣”。

  这封信有三层意思:一、揭短,您父亲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动不动就断人手足、割人耳鼻,到现在四川还有很多残疾人都是托您父亲的福;二、警告,您父亲那么厉害,最后不也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吗?三、示威,您说要和我们会猎于岷峨,可以,从水上来,我们有战船,从陆上来,我们有车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