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上朝

加入书签


  今日是朱亨嘉小朝廷上早朝的日子。

  大明朝的早朝没有定规,根据皇帝的喜好来。太祖、崇祯帝勤快,每日一朝;万历皇帝懒点,三十年不上朝,人家躲皇宫里批奏疏,照样把朝政处理得妥妥的。

  朱亨嘉怕落个“怠政”的坏名声,下令每日一朝。

  不过在上朝的时间和周期上有所变化。

  朝臣代漏五更寒,以前的朝会从凌晨三点开始,分为大朝、朔望朝和常朝。

  朱亨嘉不爽,这么早上朝,孤起不来。大笔一挥,改为辰时三刻上朝。

  汉代到隋代,官员在每五天上朝后,可以有一天不办公。大明朝没这规矩,官员们天天处理公务。

  朱亨嘉很心疼,没日没夜地干,万一累坏了孤的这些忠臣怎么办?

  又一挥大笔,恢复汉、隋旧制,每五天歇一天,当然,歇息时要留有轮值官员。

  今天是常朝,来的官员不是很多,京官六品以上,外省来京述职的官员四品以上参加。说是不多,依然绯徘青青的一片。

  参加是参加,可不代表人人都能上奏。

  能上奏的一般是手执笏板的五品以上官员,他们离御座近;五品以下,直接上奏的机会极少。

  第一通鼓响,百官依品级,在午门外列队站好。

  第二通鼓响,文官由左掖门入;武官由右掖门入,抵达奉天门,在御道两侧相向站立等候。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勋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离。

  第三通鼓响,鸿胪寺执事官开始准备。

  负责纠察的御史在旁监督,官员们大气都不敢喘,凡是有咳嗽、吐痰、拥挤或者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等候上报处理。

  朱亨嘉抵达了奉天门,钟鼓司开始奏乐,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

  朱亨嘉落座后,奏乐、山呼千岁。

  鸿胪寺赞礼官叩头高呼“千岁”,百官拱手放到额头上呼“千岁”;赞礼官喊“山呼”,百官齐声喊“千岁”;赞礼官再喊“山呼”,百官再齐声喊“千千岁”。

  完毕,开始行礼、奏事。

  奏事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部分:接见入京离京人员。鸿胪寺官员率先出班,对朱亨嘉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恩的官员人数,见或不见,监国说了算。若有外国使节,基本都见。

  第二部分:处理边关紧急要务。“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第三部分:处理一般朝政要务。每个官员在奏事之前,“皆预咳一声”,让其他官员听见,避免两个人同时出班造成混乱和尴尬。若真的有两个人抢着出班奏事,则由鸿胪寺官员负责引导。

  第四部分:处理失仪官员。奏事完毕之后,御史和鸿胪寺官员便先后出班,奏报早朝期间的官员失仪情况,然后一律进行惩处。

  听起来很可怕,大臣们在御门站那么久,累坏了可怎么办?

  放心,大明朝的国家大事,基本上由皇帝批阅奏章处理,早朝只是个形式,一般时间不会很长。

  真要有事,需要拖很久。也不怕,永乐大帝早就为臣子们考虑到了。

  永乐七年时规定,山呼行礼完毕后,大臣们有事到便殿奏事,无事的退还各自衙门办公。

  对一些德高望重、年老体弱的大臣,皇帝们住往还会赐座。放心,累不着的。

  鸿胪寺右少卿张简奏道:“监囯,今日有两位官员入京,一位是江西布政使吴遵周,一位是忠孝伯朱成功的使者洪政,是否召见?”

  金声恒虽然归顺了朱亨嘉,却有割据江西之心;朱成功则压根不肯归顺。

  所以,监囯靖王朱亨嘉故意在上朝时接见其使,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皇权威严,凛然不可冒犯。

  “宣!”

  朱亨嘉威严地喊出了这个字。

  吴遵周、洪政二人,由午门、奉天门,来到了丹墀下。

  一路只见殿堂威峨,官员紧然有序,殿陛门楯间列着身穿铠甲的“大汉将军”,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各有校尉握刀站立。

  吴遵周原先不过是金声恒的幕府书记,洪政也不过是个山野武夫,二人皆没有见过如此场面。被磅礴的气势、浩瀚的皇威,压得气都喘不过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