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流窜-第8/14页

加入书签
  第三批进来的是士绅代表。除了城里人,城外大阳等各村镇也派了代表来,都是子侄小辈,老头子们没出面。

  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士绅在攻城前就溜了。那帮家伙或者是不愿从贼,或者是担心革命军不会遵守诺言。

  李自成跟他们重申了政策,众人唯唯诺诺。

  “秋粮和商税尽快缴纳,不要想着一拖了之。自家粮食没收齐的也要报个数额上来。我跟诸位坦白说,革命军最多待半个月左右。别高兴的太早,我迟早还会回来,届时凡拖欠钱粮的一概抄家!”

  城外被各家“流贼”祸害的不浅,老爷们损失颇多,但此时也不敢多辩解,擦着汗出去了。

  李自成又招来张道濬谈了谈。

  开国事宜已筹备妥当,只是比较简陋。

  现在没必要多讲究,建国只是定个大义名分,昭告天下有这么个政权成立了。

  等将来拿下北京再重新举行大典。因此李自成暂时不称皇,继续以大统领名头行事。他现在用得还是假名字,总不能以赵德胜名义登基吧。

  虽然前头李自成的祖坟跟现在的“李自成”无关,那也不好泄露底细后让人刨了。

  至于国号……

  李自成仍然采用“大顺”。

  六六大顺,多吉利!

  历代国号由来——

  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是旧有的邦国,名称来源不清楚。夏、商国号同样。

  秦,先祖封在秦地,又称秦王,因此叫秦。

  汉,项羽把刘邦封在汉中,称汉王,因此叫汉。

  隋,杨坚世袭爵位随国公,开国后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同音“隋”。

  唐,李渊世袭爵位唐国公,因此叫唐。

  宋,赵匡胤之前是宋州节度使,因此叫宋。

  元,蒙人是外来者,既无封地又无官爵,于是从挑了句“大哉乾元”,叫元。

  明,国号来历不详,没有官方解释。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后自称“吴王”,按传统来说他立国号为“吴”或者“大吴”比较正常。后来不知为啥没取。

  万历朝首辅朱国桢曾记:“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盖返左衽之旧,自合如此,且以有别于小明王也。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近见新安刻历祚考一书,于汉、唐、宋及司马晋,皆加大字。失其初矣。”

  朱国桢连皇帝他爹名字都写不对,信他年都能过错。

  五代梁、唐、晋、汉、周等小朝廷就不说了,史书中都有记。

  单看大宋,赵匡胤下诏:“昔汤武革命,发大号以顺人;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宜国号大宋……”

  又有诏曰:“……已登大宝,宜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改国号为大宋。”

  这可并不是“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人家皇帝自己明明白白说了是“国号大宋”。够权威吧?

  所以国号前加“大”字早有了。

  至于清朝国号,前头努尔哈赤称汗,先立为“金”,应该有传承之前女真人金朝的意思——

  明末女真大概可分建州、海西、东海三大部,努尔哈赤出于建州女真的八部之一,又曾臣服大明,故蔑称奴。所以常用建奴代指后金,又称东虏。

  建州、海西、野人三部是按地域划分,并不是按族群分。别说三部之间,就是三部内部的生活习俗也有差异,六十多个小部落互不隶属,而且混入了很多蒙人、汉人、高丽人等。把他们都叫女真只是个统称而已。

  明末的女真人是不是宋代女真人后裔?有些联系,但不能完全看成一回事。不展开了。

  到皇太极上位,尤其是他从林丹汗儿子手里拿到了元朝“传国玉玺”,他就不用再拉大旗扯虎皮了。于是把“女真人”改称“满洲人”,又改国号“金”为“清”。①元朝玉玺非是大蒙古玉玺。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前,成吉思汗以及窝阔台、贵由等几代统治者所使用的玉玺失传了。林丹汗那块玉玺被皇太极拿了后,据记载被弄坏了,乾隆又仿制了一块,最后被蒋秃带去小岛了。

  “清”同样来历不明,没有官方解释,众说纷纭,不多提了。

  李自成的“大顺”什么来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