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流窜-第10/14页

加入书签
  比如戚继光15岁就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正四品登州卫指挥佥事,起初没人服他,小戚只好勤学苦练,终于成就一代威名。

  当前的卫所里,地主和老农占多数,但也有一些军事人才。他们除了跟随父辈学习家传武学,还有另一个进修途径。

  中国古代有没有专门的军校?

  像商周春秋战国之时,贵族们都是文武不分家,兼学。如果你说鬼谷子开办的算是,那就算吧。

  汉代有羽林卫,“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于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约莫有些集训班的意思。类似的还有蒙古怯薛军。但不好说是正规军校。

  后来就是世家大行其道,家传垄断知识就够了,没开办军校的必要。

  唐朝武则天虽然首创了武科举,但是并没设军校。

  “将门”这个词能说明一些问题,也就是家传,要一直延续到清代。

  不止军事,古代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师傅带徒弟这样的培养模式,绝学甚至传内不传外。①

  儒学除外。也从侧面说明儒学其实就是毫无卵用的玩意儿,倾囊相授也无所谓。相反真正的好东西都私藏了,不可能广而告之。

  到魏晋南北朝后,北方五胡十六国中出了个前秦,大名鼎鼎的苻坚想过开办军校。

  “作教武堂于渭城,命太学生明阴阳兵法者教授诸将。”

  结果秘书监朱肜谏曰:“陛下东征西伐,所向无敌,四海之地,什得其八。虽江南未服,盖不足言,是宜稍偃武事,增修文德。乃更始立学舍,教人战斗之术,殆非所以驯致升平也。

  且诸将皆百战之馀,何患不习于兵,而更使受教于书生,非所以强其志气也。此无益于实而有损于名,惟陛下图之!”

  然后“坚乃止”。军校胎死腹中。

  接下来要出军校就一竿子支到六百多年后的宋朝了。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那是加强集权,不能看做“重文轻武”的起因。

  赵大“一条杆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以他的威望、实力和能力,会怕手下武官造反?

  宋朝最不能黑的就是赵大。以武功起家的皇帝怎么可能“重文轻武”,尤其当时边患还没解除呢。

  宋二上台后就不行了。高粱河车神开始以文御武,也就是传说中的“重文轻武”。

  之后文彦博喊出“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韩琦嘲讽狄青“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但是,同样进士出身的范仲淹提议建立军校——武学。

  宋仁宗同意了。可惜,“庆历新政”没两个月就玩完。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军校随之关门了。

  时隔30年后,王安石再次变法,“武学”再次开张。

  全国各地开设了十七所,朝廷还专门为之编了教材——、。

  课本还有、、等儒家经典。

  军校学制三年,每年进行考试,不及格的要留级。三年学期满再考试,毕业后包分配工作。

  如果入学前是低级武官,结业后则提升为“三路巡检、监押、寨主”,如果是平头百姓,则”授予经略司教押军队,准备差遣”。

  北宋着名理学家程颐做过军校校长,他觉得等兵法粗鄙,要把它从课程中删去,代之以、。

  有这样的校长,你能指望军校出人才?

  到了南宋,军校增加到二十二所,但是不包就业。

  想做官,还要参加武科举。不过武学的毕业生只要考最后一场殿试就行,不用再像别人要从地方解试省试开始考起。

  宋代军校的教育质量咋样?应该不咋样,反正未见出啥名将。

  究其原因,大概一是人数不多,每年毕业二三十个;二是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很多人只会纸上谈兵;三是没前途,最高也只授予从八品官,而且主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并不去边关杀敌。

  在南宋,就算考上了武状元,不过是个秉义郎,这和文状元马上任通判,三年后即入京火速提拔相比,相差甚远。

  可惜了。

  再就到了明代。

  明代学校按照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