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大明没多少强军了-第2/8页

加入书签
  流寇要攻打县城,县官拿不出钱粮组织民壮,于是找大户豪绅募捐。可是老财们不干,县官只得强行征收。

  万万没想到啊,正当流寇攻城时,豪绅居然带着家丁夺回钱粮,还烧了县衙。

  后院起火,搞的军心大乱,那还怎么守城。

  结果,流寇顺利破城,然后杀了豪绅全家,抢光他所有财产……

  “这帮人啊,没救了!”李自成听完后哈哈大笑。

  希望革命军一路上能多多的遇到些那种人。

  当晚,大统领留宿窦庄,继续跟张道濬深谈。

  短毛这人挺和气,老张也就放开了提建议。

  他以为,名不正则言不顺。

  韬光养晦在现今时势下不妥,应该公然打出旗号,昭告天下,革命军要改朝换代。

  因为“流寇”根本没有号召力。

  没有哪个读书人会冒着掉脑袋、被挖心掏肝烤着吃等风险,跑来给你献策:大王,这样不行,你要广积粮缓称王。

  不管流寇实际上干没干那些事情,反正名声是传出去了。一般人躲都来不及,哪还敢投奔。

  张道濬絮絮叨叨一通,让李自成想起了太平天国。

  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事时就建立了国号。等到攻占广西永安,虽然只是一个小县城,相对金田村已经是大城市了。

  于是,洪秀全迫不及待的搞出个“永安建制”。

  建立各项制度、发布新历法、废除清朝纪年;颁布三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等等。

  另外,杨秀清等五人全部封王。

  后人看来他们不免过于猴急,就是个暴发户嘴脸,泥腿子上不得台面。

  可当事人却并不那么想。人家跟着造反,不止立马看到了好处,实实在在的过了一回出将入相的瘾,而且也有了方向,有了奔头。这就坚定了他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只要将来事情成了,做为开国元勋,荣华富贵自然唾手可得。

  人家洪秀全从开始的定位就是一个新兴政权,而不是土匪流寇。这立意就比历朝历代的造反者们高了五层楼。

  所以太平天国一竖起旗号,很多北方人都南下投奔。

  由此可见,韬光养晦,稳则稳矣,但对鼓舞士气未免不利,又如何能招揽来五湖四海的高人?

  一个好汉三个帮。革命军不缺炮灰,缺的是人才。当然,把小兵说成炮灰有些不敬,可实情差不多就是那样。一将功成万骨枯。

  任何时代都存在着一大批不满现实秩序的人。他们渴望改变,但是又清楚凭自己的能力不但不足以登高一呼,就连当个土豪的本事也没有。

  如果有人能给他们一个机会,这批人同样会爆发出很大潜力,以争取他们在旧秩序下原本得不到的东西。

  所以自古就有乱世枭雄出草莽的说法,他们抓住了机会,趁势而起。

  至于李自成早先暗搓搓琢磨的忠诚问题,其实不算问题。别说当下了,再过几百年也不是个事。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忠诚。

  怎么才能让他人唯命是从?

  一般人从来没想过,权力这东西是怎么个意思。

  简单说,首先要给好处,然后洗脑,再展示实力,最后竖起一面理想主义大旗。

  四管齐下,大多数人都能搞定。并不需要自己苦巴巴的在孩儿营里慢慢培养后备军。

  如果暂时不能给他们提供足够好处,那么就要忽悠了。

  你要把项目计划讲的明明白白,逻辑清晰,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听的人能明白革命必然成功,将来可获巨大利益。

  说服别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实践。用事实证明你的计划是无可怀疑的光明大道。

  这就是获得权力的基础。可以让他人俯首听命。

  历朝开国皇帝为什么能夺得天下?

  当然不是因为他身强体壮武艺高超或是万人敌。是因为他能带着伙伴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他们早已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张道濬认为,用人要不拘一格,只要能控制住他,能为我所用就要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