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地球围着太阳转-第4/8页

加入书签
    《守圉全书》除介绍西洋火器外,还有大量篇幅叙述棱堡。

    一百年前,棱堡式防御体系,即所谓“意呆利式要塞”趋于成熟。之后西欧各国普遍采用。

    早在万历年,萨尔浒之役明军惨败,徐光启上“辽左阽危已甚疏”,首言“亟造都城万年敌台,以为永永无虞之计”。

    提议在京师周城建造大型三层敌台十二座,并将旧制敌台改造为“三角三层空心式样”。

    天启元年,兵部尚书崔景荣又上奏,支持徐光启据西洋法建立敌台之议,“宜行工部详议而行”。得旨,“敌台着工部速议奏”。

    图样、模型很快都弄好了。

    个把月后,方案经工部营缮司略加修改,李之藻核定预算,建造单个敌台,物料、运费,工价等项,合计需银约四万五千两。

    可惜经费无着。

    官们再上言请赐发内帑,皇帝不愿掏腰包。事遂中止。

    天启二年,孙承宗至山海关督理军务。孙元化入其麾下,受命“相度北山南海设奇兵于高深之间”,于险要之地建台。

    孙元化想将旧式敌台改造为三角形棱堡式铳台。

    “故法宜出为锐角,锐角者,犹推敌於角外,以就我击,故铳无不到,而敌无得近也。”

    “今筑城则马面台宜为小锐角;城之四隅,宜为大锐角;若止筑台,则或于四隅为大锐角;或於四面各出小锐角。

    城虚而锐角皆实,故城薄而锐角皆厚。台则体与角皆实皆厚矣。城用大铳於角,而鸟铳弓矢助之於墙;台用大铳於中,而弓矢鸟铳助之於角。用大铳之处,旁设土筐,一以防铳,二以代堵……角之锐也,外洋法也。”

    只是后来孙元化跟孙承宗不合,乃去职回京。

    徐光启和孙元化从未忘却造台计划,之后若干年给皇帝疏凡二十余上。

    后来汤若望为明廷造炮同时,受命对防御工事提建议。

    鬼佬建言在京师城墙处修筑三角形堡垒,已获兵部赞同,却因“一位宦官和朝廷建筑顾问”的反对作罢。

    理由是三角形在风水上利敌害己。

    当时知晓棱堡的人不在少数,内地有传叫士介绍,闽广之人有赴南洋也多见。

    万历年间,商人伍继彩在吕宋(菲律兵),闻买卖城(马尼啦)东门之“铳城”威力巨大,曾击死中国人数万,乃设法入内纵观。

    伍氏继而偷运善于造铳台铳炮之闽人李姓父子回国,至北京投书兵部,欲立奇功而未果。

    明末海外贸易最为活跃的闽南地区,也出现了名为“铳城”的防御建筑。

    天启三年,潮州府南澳县建立猎屿铳城。

    崇祯初年,漳州府海澄县修建大泥铳城、溪尾铳城。

    “铳城”一词,最初可能是闽南出洋华人对马尼啦老城稀班牙人防御建筑的称呼,继而泛指火炮堡垒。

    从描述及图样上看,国内基本符合棱堡形制的,当属崇祯十年、十一年改建的保定府雄县、山东淄川两小城。

    “台形为锐角,有眉、目、鼻、颐,一如西制,且极坚实。”

    “敌台有三式,造于城角,谓之正敌台,一也;或于城墙居中,谓之属敌台,二也;或于城外另作,谓之独敌台,三也……此西洋之法也。”

    明末文人好谈兵事,大多是放嘴炮瞎扯淡,但有真才实学、身体力行的也不少。

    孔子讲君子六艺,核心就是打架不行少逼逼,打的过再吹牛逼。入清后徒子徒孙们彻底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