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殿试名单-第3/4页

加入书签
  蔡邕斟酌片刻,答道:“朝中大臣除了有部分向臣等推荐人选之外,基本以观望为多。倒是太学那边不知怎么闻得风声,不少太学生向博士建言,要求殿试能对其开放。”

  “哦?”刘宏惊讶道:“太学生是自发而为,还是有人鼓动?”

  “臣就此事询问过博士祭酒,亦前往太学查访过,的确是太学生自发而为。

  臣以为太学生此举也在情理之中,目前在籍太学生尚有近万人,而每年能通过太学策试并入仕者极其有限。

  太学生苦无出路,陛下试行之殿试不失为入仕之良机。”

  “对于此事,卿有何建议?”

  “太学生中亦不乏真才实学之人,之所以寂寂无名,一是朝廷录用名额有限,二是无有施展才干之机会。

  若陛下能破格提拔,不仅能收太学生之心,且可向天下彰显陛下求才若渴之贤德。

  此外,有才学而不显之人要么无进阶之资源,要么不攀附于权贵,此不正是陛下所需要的么?”

  刘宏料到了蔡邕会替太学生出头,但没想到他能说出这样的理由,还真让刘宏有些心动。

  对于现在的太学生,刘宏原本的感观是不太好的,因为目前太学的风气很不对。

  太学本来是国立学府,可太学生们却不思学习,反而屡屡参与政治,时常与权贵搅和在一起。

  更有不少太学生在某些人为或情势的引导下,化身为愤青和嘴炮党,不断发表一些不该他们发表的言论,或为某些政治势力如党人造势。

  由于太学生的来源遍布各州郡,成分也很复杂,所以往往能影响到整个大汉天下的舆论,太学也因此成为各政治势力竞相争夺的舆论阵地。

  在党锢事件之中,有数千太学生参与了党人的行动,当然党人失败后,太学也因此遭受重创,被逮捕囚禁甚至死伤的太学生超过千人。

  党锢之后,太学生甚至与党人的纠葛更加深入,在这种情形之下,刘宏怎么可能对太学有好感。

  他甚至动过解散太学,另建新学的极端计划。

  当然,目前他也只是想想而已,数量庞大的太学生代表的是帝国中下层的知识精英群体,多数太学生都出身于各郡县的豪强地主家庭,也就代表着这一个大阶层,是不能胡乱处置的。

  现在听到蔡邕所说,刘宏觉得倒也有些道理,说不定真能借助这次殿试拉拢到一大批太学生为己所用。

  沉吟片刻,刘宏道:

  “卿之所言甚合朕意。只是太学生数量如此之众,而殿试名额极其有限,我等又不了解太学生之状况。

  圣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旦操作不慎,恐引发变故。”

  蔡邕点了点头,也认同刘宏的说法,他想了想,建议道:

  “最了解太学生之人,莫过于太学博士,不若令众博士各自推荐有才德者,而后臣等再行选择。”

  “不妥,人多怀有偏私之心,博士也各有亲近之人。

  即使他们都公正举荐,落选者一样会心怀不服。

  不若在殿试之前先安排一次太学策试,选取其中表现优异者参与殿试。

  此亦可当做殿试之预演。”

  蔡邕认真沉思片刻,道:“陛下所言倒也可行,只是太学生众多,全部策试较为费时费力;而且五经学生人数不一,所学各有偏差,是否需要有所侧重也待商榷。”

  “哈哈,卿思虑周全,不过朕倒觉得没那么复杂。”刘宏笑道。

  “恕臣鲁钝,还请陛下指点。”蔡邕困惑道。

  “我们选拔人才的目的为何?”

  刘宏反问一句,不待蔡邕回答,刘宏接着道:

  “理政治民而已,又非选拔贯通经学的博士大儒,由此其人治何经典,是否精熟根本就不重要。”

  “朕一向认为,经学最大用处在于识字明理,而治学的关键在于其所学是否有益于国事,是否有利于国治民安,朕将此概括为四个字——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蔡邕低声自语,似在细细思索这四个字的含义。

  好在蔡邕只是个文青,而不是腐儒,又有为官多年的经验,而且大汉朝也不像后世那般虚无主义泛滥,即使有些清谈之风,也大多限于针砭时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