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尘埃落定-第8/9页

加入书签
  李皇后命王继恩前去中书省召吕端前来,想要逼迫他同意立楚王赵元佐为皇帝。

  中书省就在皇宫内,参知政事李昌龄也在那里办公,王继恩胜券在握,他也想控制中书省,就大步流星地赶了过来。

  吕端将王继恩带到中书省的画阁,说是要查找太宗先前赐下的墨诏。

  王继恩四平八稳地刚坐下。吕端起身走到门口,王继恩以为他是去关门,谁知,吕端径直走到门外,反手将门锁上,王继恩想要冲出来,已经来不及了。

  吕端命亲信将王继恩死死地看管住,不让他离开画阁半步,遂疾步赶至万岁殿。

  吕端向李皇后施礼,李皇后见吕端独自前来,知道王继恩或许出了什么状况。

  李皇后仍坚持己见,道:“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

  吕端道:“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

  在这千钧一发之计,太子赵恒也赶到万岁殿。

  李皇后一见太子,顿时不敢再说什么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事不宜迟,吕端立即率领大臣奉太子赵恒至福宁庭中,举行登基仪式,拥立赵恒为皇帝。

  当赵恒坐在大殿的垂帘后面接受大臣朝拜时,吕端并未急着参拜。命人打开垂帘,自己走上前去,亲自确认是赵恒本人后,才放下心来,率领群臣参拜新皇,山呼万岁。

  史载:“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有道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干净利落又不失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平息了一场宫廷政治危机,确保了皇权的顺利交接。

  赵恒顺利即位为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

  李皇后就像霜打的茄子,顿时蔫了下来,她不知道接下来,赵恒会如何对待自己。

  ◆千秋功过

  宋太宗赵光义一直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如果抛开得位不正和人品不谈,单从执政方面而言,赵光义也称得上是一位可圈可点的皇帝。

  若泉下有知,他最想知道的估计就是自己的各科成绩表现如何,能打多少分,大家都怎么看我,这里不妨姑且言之,姑且听之:

  工作态度,算得上是勤政的皇帝,没有特殊原因,基本都是按时上朝,偶尔也娱乐娱乐,打猎,观鱼、下棋、劫个色啥的,这都无伤国本,能评个优,可以打八十五分;

  执政水平,确实不咋地,能诗善书,文采有余,武略不足,每次打仗,都是事先制定严格的军事策略,缺乏灵活机动,经常被动挨打,心机太重,刚愎自用,算得上及格,能打上七十分;

  在实现国家统一,保家卫国方面,有得有失。虽说灭掉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却使安南永远脱离了中央政权的控制;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御驾亲征,险些丧命;虽说能力有限,为防止党项独立,多次出兵与李继迁作战,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算得上积极努力,可以打八十分;

  经济方面,实行博买务,国家垄断收购,不准私卖,一定程度阻碍了商贸流通;境内安定团结,百姓得以安心生产,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也得到逐步提升,为咸平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打八十分;

  老百姓幸福指数,算不上有多好,偶尔也减免一些灾害地区的赋税;执政期间,大大小小的起义,发生近十起,影响力最大的就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勉强算及格,可以打七十分;

  对后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一好一坏两个方面,由于全面推行“文人治国”,临轩试士,中第者不下数百人,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大发展,带动了文化的中兴,这是好的方面;国家的保镖就是武将,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众多的青年才俊弃武习文,大宋一朝,武将匮乏,国家武力值暗弱,军队战斗力不堪一击,澶渊之盟,只能用银子换和平,靠别人的仁慈度日,丧权辱国,最终导致“靖康之耻”悲剧的发生,这是坏的一面,总之不能尽如人意,只能打五十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