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的“陈桥兵变”又将上演,赵德昭不想重走老爹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老路,他极力推脱,众将未能如愿。
太宗得知拥立一事,极为愤怒。
回到京师,太宗因为北伐不利,很长时间不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赵德昭跟太宗提起此事,太宗大怒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二十九岁的赵德昭诚惶诚恐,回到家中,“自刎”而死。
两年后,太平兴国六年,年仅二十三岁的赵德芳“寝疾薨”,到底是“真窒息”还是“被窒息”,亦或是“被中毒”?无从知晓。
历史不忍直视,事实如此残酷。
这个被后世《杨家将》等评书传得神乎其神的八贤王,怀抱金锏,能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国之柱石,真实情形竟然如此不堪,死得不明不白,还是个毛头小子。此时距离叔父赵光义登基,只有五年时间。
雍熙二年,东宫宫殿被楚王赵元佐一把火给点了,太宗大怒,将赵元佐废为平民。火灾后的东宫从此闲置。
雍熙四年,赵光义命宋皇后搬到这处无人居住的东宫。
至道元年四月,这位出身高贵,十七岁入宫,二十五岁守寡,独处冷宫十九年的宋皇后,在东宫郁郁而终,享年四十四岁。
宋皇后去世,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
身为皇帝的赵光义却办了一件令全国人民咋舌的糗事,竟然不为皇嫂成服,亦不令群臣临丧。
自己不穿丧服也就罢了,且诏令严禁大臣去为宋皇后吊丧,这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
太宗这种违背封建礼制的行为,大臣们是敢怒不敢言。
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公有人管。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左正言、翰林学士王禹偁。一次,王禹偁和朋友喝酒聊天,感慨道:“宋皇后曾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治丧下葬。”
这话很快传到了太宗的耳朵里,王禹偁立马就收到传票,贬为工部郎中、知滁州,理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妖言惑众,造谣生事。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出身于磨面为生的贫民之家。
少年就学乡里,九岁能赋诗,十余岁能撰文。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太平兴国八年,王禹偁乡试获第一名,殿试中乙科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以直躬行道为己任,是大宋有名的直臣。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词学敏赡,“岂止以诗擅名”,他是北宋诗文改革运动的先驱,推崇杜甫和白居易,善写白体诗。
王禹偁开北宋词坛创作风气,掀开两宋词坛帷幕之人,宋词这种创作形式之所以能火遍天下,完全是因为有王禹偁这样的开启人。
忽思蓬岛会群仙,二百同年最少年。利市襕衫抛白纻,风流名纸写红笺。
你笑元之太疯癫,元之笑你看不穿。踏上去滁州的路,王禹偁将心中的不快,化作一曲《点绛唇感兴》: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太宗也顾不上这么多了,监谤者随处可见,抓住一个是一个。群臣莫敢言,道路以目。
太宗对宋皇后的薄情还远不止如此,古人讲究入土为安,作为太祖的皇后,理应与赵匡胤合葬,但此事却被赵光义给搁置了。
诏令“梓宫迁于故燕国长公主第,权殡普济佛舍,既不与太祖合葬,神主亦不祔庙。”
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按照礼制,宋皇后死后也是要被供奉在太庙,接受大宋皇帝世代祭祀。在赵光义这里,这条礼制行不通。
赵光义这么对待宋皇后,当官的不敢放声,老百姓可管不了这么多,老宋家的人更不能不管,很快,打着为宋皇后鸣不平的造反起事就来了。
至道二年,许州百姓宋斌聚众起义,击毙郾城巡检李昌习,占据郾城。都巡检使王正率兵反击,宋斌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太宗得知拥立一事,极为愤怒。
回到京师,太宗因为北伐不利,很长时间不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赵德昭跟太宗提起此事,太宗大怒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二十九岁的赵德昭诚惶诚恐,回到家中,“自刎”而死。
两年后,太平兴国六年,年仅二十三岁的赵德芳“寝疾薨”,到底是“真窒息”还是“被窒息”,亦或是“被中毒”?无从知晓。
历史不忍直视,事实如此残酷。
这个被后世《杨家将》等评书传得神乎其神的八贤王,怀抱金锏,能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国之柱石,真实情形竟然如此不堪,死得不明不白,还是个毛头小子。此时距离叔父赵光义登基,只有五年时间。
雍熙二年,东宫宫殿被楚王赵元佐一把火给点了,太宗大怒,将赵元佐废为平民。火灾后的东宫从此闲置。
雍熙四年,赵光义命宋皇后搬到这处无人居住的东宫。
至道元年四月,这位出身高贵,十七岁入宫,二十五岁守寡,独处冷宫十九年的宋皇后,在东宫郁郁而终,享年四十四岁。
宋皇后去世,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
身为皇帝的赵光义却办了一件令全国人民咋舌的糗事,竟然不为皇嫂成服,亦不令群臣临丧。
自己不穿丧服也就罢了,且诏令严禁大臣去为宋皇后吊丧,这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
太宗这种违背封建礼制的行为,大臣们是敢怒不敢言。
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公有人管。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左正言、翰林学士王禹偁。一次,王禹偁和朋友喝酒聊天,感慨道:“宋皇后曾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治丧下葬。”
这话很快传到了太宗的耳朵里,王禹偁立马就收到传票,贬为工部郎中、知滁州,理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妖言惑众,造谣生事。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出身于磨面为生的贫民之家。
少年就学乡里,九岁能赋诗,十余岁能撰文。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太平兴国八年,王禹偁乡试获第一名,殿试中乙科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以直躬行道为己任,是大宋有名的直臣。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词学敏赡,“岂止以诗擅名”,他是北宋诗文改革运动的先驱,推崇杜甫和白居易,善写白体诗。
王禹偁开北宋词坛创作风气,掀开两宋词坛帷幕之人,宋词这种创作形式之所以能火遍天下,完全是因为有王禹偁这样的开启人。
忽思蓬岛会群仙,二百同年最少年。利市襕衫抛白纻,风流名纸写红笺。
你笑元之太疯癫,元之笑你看不穿。踏上去滁州的路,王禹偁将心中的不快,化作一曲《点绛唇感兴》: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太宗也顾不上这么多了,监谤者随处可见,抓住一个是一个。群臣莫敢言,道路以目。
太宗对宋皇后的薄情还远不止如此,古人讲究入土为安,作为太祖的皇后,理应与赵匡胤合葬,但此事却被赵光义给搁置了。
诏令“梓宫迁于故燕国长公主第,权殡普济佛舍,既不与太祖合葬,神主亦不祔庙。”
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按照礼制,宋皇后死后也是要被供奉在太庙,接受大宋皇帝世代祭祀。在赵光义这里,这条礼制行不通。
赵光义这么对待宋皇后,当官的不敢放声,老百姓可管不了这么多,老宋家的人更不能不管,很快,打着为宋皇后鸣不平的造反起事就来了。
至道二年,许州百姓宋斌聚众起义,击毙郾城巡检李昌习,占据郾城。都巡检使王正率兵反击,宋斌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