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十年正月,辛亥,百济镇将刘仁愿遣李守真等上表”,天智纪而刘仁愿在唐灭高句丽时因为“失期”,没能及时赶到前线,被大唐以“征高句丽逗留”的罪名流放到姚州了。
“仁愿与勣会,后期,召还当诛,赦流姚州;一个被流放偏远地区的戴罪之身,却突然出现在百济。说明大唐又重新启用了此人,并且派去支援熊津都督府了。671年正月覆灭于熊津城南的那支新罗部队,应该就是栽在刘仁愿手中!好了现在半岛南部的唐罗态势基本就明显了。大唐,指挥官刘仁愿,兵力二万余人;新罗,指挥官金法敏,兵力五万余人;
金法敏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刘仁愿,他曾经与之并肩作战过,对其军事能力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不是个善茬,不好惹。于是金法敏就采取了新的策略——骚扰战、破坏战。
所谓骚扰战,就是时机不成熟时,不再大规模出兵,改为持续不断的骚扰战术,疲惫唐军的同时,也为自己再次积蓄力量争取充裕的时间,并巩固现有成果!
所谓破坏战,就是摧毁熊津都督府的农业,从经济上拖垮唐军。具体做法就是派遣军队践踏百济的田地,毁坏百济的农业作物。
“遣将军竹旨领兵践百济加林城禾”唐军的实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减,金法敏见时机已到,便再次出兵熊津都督府,与唐济联军战于石城,此役,新罗军取胜了,此役新罗“斩首五千三百级,获百济将军二人,唐果毅六人。”
金法敏取胜了,不过。他很快就会后悔,因为他的胜利为他赢来的不是荣誉。而是大唐的援兵——高宗朝第一猛将薛仁贵!
。“诏起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之”从这一身份上我们能明白薛仁贵的无奈!在唐朝的历次征伐中,如果是重大的军事行动。部队统帅的身份就会是某某道行军大总管,兵力在数万到数十万,如显庆五年苏定方率军出征百济,身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兵力为十万。而如果出征的规模不大,或者对方实力很弱小,部队统帅的身份仅仅只是某某道行军总管,其兵力在数千至数万不等,如咸亨三年梁积寿率军讨伐叛蛮。身份为姚州道行军总管,兵力只有五千三百人。
考虑到此时大唐的战略重心在西线,且薛仁贵的身份为总管而非大总管,可知其兵力有限。这就说明了薛仁贵为什么没有用武力来直接解决新罗!
之前,我总以为薛仁贵只是个有勇无畏的武将,只会冲锋陷阵,我发现那只是我的个人偏见!全文有一千余字,
洋洋洒洒,至情至理。格式基本就是开篇先论述两国间以往的友好关系,中间主题就是控诉金法敏的不臣之举,最后是要求金法敏知错就改,做个好臣子之类。那我们就有选择性地来看看这份。
第一。为金法敏分析当前形势:“今强寇已清,仇人丧国,士马玉帛。王亦有之,当应心不移。中外相辅,销镝而化”第二。金法敏不臣之举:“今王去安然之基,厌守常之策,远乖天命,今弃父言,侮暴天时,侵欺邻好”第三,金法敏之贪婪:“从己私欲,
贪天至功”第四,薛仁贵之告诫:“违君之命,不忠;背父之心,非孝。一身二名,何以自宁?”如果金法敏不听劝诫,薛仁贵也说出了后果:“高将军之汉骑,李谨行之蕃兵,吴楚棹歌,幽并恶少,四面云合,方舟而下,依险筑戍,辟地耕田,
此王之膏盲也。”大意就是说:你如果不听招呼,那高侃的大唐骑兵,李谨行的靺鞨兵,以及大唐的水师,四面来攻,依险筑城,开田屯兵,那时候新罗必亡,无可挽回!。
当然了,我们知道,大唐此时无力进行规模如此大的军事行动,薛仁贵主要是恐吓,反正背后有大唐这只猛虎,恐吓一下也不过分!这类似于当年相里玄奖对渊盖苏文说的“明年发兵击尔国”。
临了,薛仁贵发出了一声感叹:“呜呼,昔为忠义,今乃逆臣。”当然了,这连哄带吓的书信也给金法敏留了点余地,毕竟,下书的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挑事儿的,这一宗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仁愿与勣会,后期,召还当诛,赦流姚州;一个被流放偏远地区的戴罪之身,却突然出现在百济。说明大唐又重新启用了此人,并且派去支援熊津都督府了。671年正月覆灭于熊津城南的那支新罗部队,应该就是栽在刘仁愿手中!好了现在半岛南部的唐罗态势基本就明显了。大唐,指挥官刘仁愿,兵力二万余人;新罗,指挥官金法敏,兵力五万余人;
金法敏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刘仁愿,他曾经与之并肩作战过,对其军事能力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不是个善茬,不好惹。于是金法敏就采取了新的策略——骚扰战、破坏战。
所谓骚扰战,就是时机不成熟时,不再大规模出兵,改为持续不断的骚扰战术,疲惫唐军的同时,也为自己再次积蓄力量争取充裕的时间,并巩固现有成果!
所谓破坏战,就是摧毁熊津都督府的农业,从经济上拖垮唐军。具体做法就是派遣军队践踏百济的田地,毁坏百济的农业作物。
“遣将军竹旨领兵践百济加林城禾”唐军的实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减,金法敏见时机已到,便再次出兵熊津都督府,与唐济联军战于石城,此役,新罗军取胜了,此役新罗“斩首五千三百级,获百济将军二人,唐果毅六人。”
金法敏取胜了,不过。他很快就会后悔,因为他的胜利为他赢来的不是荣誉。而是大唐的援兵——高宗朝第一猛将薛仁贵!
。“诏起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之”从这一身份上我们能明白薛仁贵的无奈!在唐朝的历次征伐中,如果是重大的军事行动。部队统帅的身份就会是某某道行军大总管,兵力在数万到数十万,如显庆五年苏定方率军出征百济,身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兵力为十万。而如果出征的规模不大,或者对方实力很弱小,部队统帅的身份仅仅只是某某道行军总管,其兵力在数千至数万不等,如咸亨三年梁积寿率军讨伐叛蛮。身份为姚州道行军总管,兵力只有五千三百人。
考虑到此时大唐的战略重心在西线,且薛仁贵的身份为总管而非大总管,可知其兵力有限。这就说明了薛仁贵为什么没有用武力来直接解决新罗!
之前,我总以为薛仁贵只是个有勇无畏的武将,只会冲锋陷阵,我发现那只是我的个人偏见!全文有一千余字,
洋洋洒洒,至情至理。格式基本就是开篇先论述两国间以往的友好关系,中间主题就是控诉金法敏的不臣之举,最后是要求金法敏知错就改,做个好臣子之类。那我们就有选择性地来看看这份。
第一。为金法敏分析当前形势:“今强寇已清,仇人丧国,士马玉帛。王亦有之,当应心不移。中外相辅,销镝而化”第二。金法敏不臣之举:“今王去安然之基,厌守常之策,远乖天命,今弃父言,侮暴天时,侵欺邻好”第三,金法敏之贪婪:“从己私欲,
贪天至功”第四,薛仁贵之告诫:“违君之命,不忠;背父之心,非孝。一身二名,何以自宁?”如果金法敏不听劝诫,薛仁贵也说出了后果:“高将军之汉骑,李谨行之蕃兵,吴楚棹歌,幽并恶少,四面云合,方舟而下,依险筑戍,辟地耕田,
此王之膏盲也。”大意就是说:你如果不听招呼,那高侃的大唐骑兵,李谨行的靺鞨兵,以及大唐的水师,四面来攻,依险筑城,开田屯兵,那时候新罗必亡,无可挽回!。
当然了,我们知道,大唐此时无力进行规模如此大的军事行动,薛仁贵主要是恐吓,反正背后有大唐这只猛虎,恐吓一下也不过分!这类似于当年相里玄奖对渊盖苏文说的“明年发兵击尔国”。
临了,薛仁贵发出了一声感叹:“呜呼,昔为忠义,今乃逆臣。”当然了,这连哄带吓的书信也给金法敏留了点余地,毕竟,下书的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挑事儿的,这一宗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