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征战天下】-第2/4页

加入书签
    众臣、义官、达官、兴元都是新罗的高级将领,却在大胜之后“罪当死”,最终受到“免职”处分,说明在此战中,新罗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虽然我兵力薄弱,虽然我兵力很分散,但是依然能够让你付出沉重的代价!与此同时,大唐发生了一件开国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危机——大非川之败!

    由右卫大将军薛仁贵统帅的西征军五万余人在大非川遭遇四十万吐蕃主力,全军覆没,仅薛仁贵等高级将领脱身逃回。吐蕃在大非川之战后随即进攻凉州,大唐则即刻以左相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御吐蕃。

    大非川之败为有唐一来第一次全军覆没之惨败,为了保护关中之地,凉州道必然需要集结唐军主力;另外,当时的西域也是唐蕃争夺重要战略要地,也必须派驻重兵集团。

    此时,大唐主要兵力已经被牵制于西部战线。所以,不可能向东线朝鲜半岛的熊津都督府派出大支援兵了。

    于是,在回国休整了四个月后,新罗于公元671年正月,再次出兵熊津都督府,此次出兵的规模不大,仅派出了一支誓幢于唐济联军战于熊津城南,结果呢,这支新罗部队全军覆没,其部队长夫果也死于阵中。那新罗的主力去哪里了?

    往北方去了,因为北部来了一支威胁更大的部队——大唐的靺鞨兵。如果没有一统中原,边境民族士兵的战斗力几乎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这支部队不能小瞧。

    靺鞨兵一来,就直接包围了舌口城,经过几番攻击之后,靺鞨兵没有攻克城池,便退兵了。

    这个时候,新罗出击了。追击撤退中的靺鞨兵,并斩杀300余人。此时的新罗真是如日中天。几乎每战必胜!这个问题让我很苦恼,大家应该有的人也比较苦恼。一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唐军是怎么了?为何在面对战斗力并不强的新罗,接连丧师失地?

    其实,主要还是兵力对比的问题。有必要分析一下自670年开始至今唐罗几次交手时的两军兵力优劣问题!先来认识一下新罗的军事体制及军事力量。新罗,在军制方面有六停和九誓幢及其他如三千幢、五州誓等等共计二十三军,分置于中外。

    其中用于行军野战的机动兵力主要就是六停九誓幢。那么新罗的机动兵力也就是这六停就誓幢有多少人呢?据史料记载,新罗出动的最大一次兵力是公元660年即大唐显庆五年为配合苏定方出兵百济的五万兵力。那次出征,

    包括新罗王金春秋、太子金法敏、大角干金庾信等国内军政精英悉数随军出征,所以。五万人应该也就是新罗能够动员的最大机动兵力!。而同时期熊津都督府的唐济联军兵力有多少呢?

    原留守熊津的刘仁愿部已经随李世勣大军回国了,原熊津都督府的兵力本来就不多,所以留守的唐军人数应该也就是几千人。更为严重的是熊津都督府的行政长官原百济王子扶余隆因惧怕新罗的暗算而赖在大唐没有到任,此时都督府的最高长官只是个司马。

    那百济军呢,百济常年与新罗进行着拉锯战,兵力与新罗应该不相上下,但是考虑到新罗的领土比百济大,故百济兵力应该也少于新罗。在六万左右。不过,在唐灭百济战争中,百济军队已损失了三四万人,剩余的也就在二万人左右。唐济联军估计也就两万余人。

    考虑到战斗力因素,相对新罗本来也不算少,但是城池众多。一分散,就更加势单力孤。再加上群龙无首,便容易被各个击破了!以上就是我分析的此时唐罗在熊津都督府的实力对比!

    难不成大唐要放弃熊津都督府?不会。虽然兵力捉襟见肘,但是大唐依然派出了援兵。不过关于这方面,中朝韩的史料都没有记载,大家不要疑惑,我的态度是不说瞎话。

    因为我有证据。这个证据来自倭国史料的记载。倭国一直很关注半岛形势,在他们的史料里出现了一点信息。

    “天智十年正月,辛亥,百济镇将刘仁愿遣李守真等上表”,天智纪而刘仁愿在唐灭高句丽时因为“失期”,没能及时赶到前线,被大唐以“征高句丽逗留”的罪名流放到姚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