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作余怒未消、且难以措手状:“这本来说得好好的!这、这……我也没这个权力说换个就换个啊。还得回去问。就算换,也是以后的事。这次我的差使都没办完,你们战倒是打完了,我怎么办?”
“我们战也没说打完了……”徐知诰弱弱的来一句。
这话原也不错,但是林某立起淡秀的眉毛就瞪他。
仗着皮囊底子好,且越养越好,眼睛又大又水灵,瞪眼也像只小奶猫似的,透着那股子撩人的漂亮。徐知诰一点都发不出火来。
何况也知道林某的意思。现在徐温没说和谈,但吴国占了大优势,战事的走向怎么都不会差的。
而林某作为晋国使节,也没有一直呆在吴国帮他们打到最后的道理。到现在为止帮的忙,已经够意思了。他代表晋国,这么给吴国面子,吴国怎能没有表示?
林某最在意的,还是通商。
他倒不用吴国给晋国进贡,说好了大家拿东西换。晋国的山参、鹿茸、兽皮、铁矿银矿煤矿,尽可以跟吴国换米绸水产。说起来,吴国一点也不吃亏!
徐温只是生怕完全放开通商的话,民间商人贪利,大量出口鱼米。而晋国的参茸金银等都是贵重东西,换起来,吴国鱼米流出得太多,真出点什么事,怕要闹粮荒!
因此他目前只想以吴国官方衙门、对晋国官方衙门,定期交易,而且在价格上还想对吴国优惠一点。
林某嫌徐温开的条件太苛刻,故此还没谈拢。现在,是想要徐知询将功折罪了。
徐知询先是弱弱一句:“父亲也未必全听我的……”又被林某一瞪,只能举手投降:“我去说说。”
他既然答应了帮忙通商的事,倒也上心,窥着徐温动静。正好这阵子文臣武将们又为了战局的事吵起来。
钱镠一边强硬地列大军于边境,一边却送了口气很软和的国书与一些香料薰鱼,向徐温来议和。吴国将臣们起了动摇,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门心思说要打到底了。主和与主战的,大致各占了一半,无法决断,有人问到徐知询这边来。
徐知询倒是会打几句官腔,收了礼,回道:“父亲总是顾念民生的。”
下头有数了。主和的就占了大数,再与主战的辩至徐温驾前,这次徐温叹了口气,吐了句准话:“天下离乱久矣,民困已甚,钱公亦未易可轻。……今战胜以惧之,戢兵以怀之,使两地之民各安其业,君臣高枕,岂不乐哉多杀何为”
于是休战,双方各自从前线撤军,但其实还没有正式议和,总之气氛缓和了,晋使林某那档子通商提议,也不能再拖了。
徐知询早把自己亲信的人派在通商讲议的职位上,他自己一边在徐温面前向着林某说几句好话,一边让亲信的在实际项目上动点手脚。
后者还比前者更实用。
徐知询是挺怕父亲的,本来肚里就没多少墨水,在父亲面前更说不出话来,憋一句:“其实我们鱼都能从海里打的,不怕全给了别人,反正我们还能再打。”其余的话也说不出什么来。
倒是亲信的在具体商品议价的时候,把价码做得偏向于林某一点,晋国就落了许多实惠了。
而徐温在稻米上虽然坚持只能官营、不许民间直接向晋商贩卖,
但在水产品上,倒也松了口,觉得徐知询说的话也不无道理,海里水里都是鱼虾,除了隆冬之外,不至短缺,也不一定非得紧抓着不敢卖给晋国。毕竟多换些山珍与金属矿石,对吴国也有好处不是?
这一点其实本来就是林某教给徐知询说的。徐温态度松动后,他反而拿起乔来,说北方人也吃不惯水产啊,嫌腥!好说歹说之后,才提出那要收也只能收咸鱼干虾,腌渍风干之后就不是太腥了,又耐储存。至于鲜产,他是不肯收的。
其实在江南一带,鲜产才最贵。像腌渍风干之物,只是备冬的,本来价就贱。又放开经营的话。晋商是真可以大笔扫货了。
林某此次前来,是想把吴国做成晋国的粮仓。咸鱼干虾到底是肉类,对饿肚子的人来说都是好东西,又去了水份,比鲜货更实在些。这些干货大量储存,之后晋国打大战,干粮就更供应得上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