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争斗订单-第3/5页

加入书签


    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将新工艺新制程的研发大梁跳起来。

    为此张如金已经付出了至少不下十个的核心高端人才指标四处引进人才。

    这些全部都是年薪高达50万美元到150万美元的核心技术骨干,是从全球范围内招募过来的顶级芯片加工设计专家。

    全部来自IBM、Intel、AMD、东洋、宝岛业界著名公司,这些芯片设计或者工艺制程的专家为梁吉松增加了不少底气,否则单单就是他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颗钉子来。

    这些专家来自不同技术路线,思维方式各不一样,正好为梁吉松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思路,这样在推进中遇到问题很少有一筹莫展的时候。

    财大气粗的柳若依在硬件环境方面根本不会省钱,张如金提出要求后,直接同意搞了俩套产线的主要顶级设备供他们进行各种试验,要知道这些设备可是动辄以10亿美元起计价,一个工艺产线主要设备如果研发不出来可就是闲置资产,不过现在龙工厂这边根本不怕。

    如果缺钱了,柳若依即刻就会继续融资朝里面烧钱。

    这种外在条件不缺,内在技术实力不弱的情况下,龙工厂的技术进步保持着快速迭代螺旋上升的趋势。

    即便偶尔会停步不前,但是很快梁吉松们就又会解决问题向前小跑一大步。

    有了这种研发进展,张如金的底气就非常充足。

    32nm制程工艺现在已经是当前代工业界主流顶级配置之一,当然更好的28nm制程工艺竞争对手已经开始小规模量产,从技术代差来说,从45nm制程工艺到28nm制程工艺有着俩代的差异。

    不过这样一来,对于内地中鑫国际引进45nm制程工艺就不会有什么限制了。

    香江的龙工厂毕竟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真正普通级别的半导体产品大规模量产,还是放在内地才有着更好的性价比。

    以目前中鑫国际的内地产能来说,已经整合完成的月产40万晶圆存储器产能的梦工厂是核心,加上以前的15万其他130nm到90nm制程工艺产能,以及龙工厂已经形成战斗力的10万高阶制程工艺产能,整体合计年产能已经达到了780万片晶圆加工能力。

    虽然说比领头羊的TMS高达1100万片晶圆加工能力还有差距,但是比起原来的业界第二名480万片晶圆加工能力来说已经超出了不少。

    突破了32nm制程后,张如金为内地的中鑫国际引进45nm制程工艺月产能设计是起步15万片12寸晶圆产线。

    除此之外,在晶圆原材料生产上中鑫国际也开始进行布局。

    张如金为内地中鑫国际准备筹建一个大型的12寸晶圆生产厂,一期设计产量是月产30万片,未来二期设计产量将是50万片以上,这个产能使得中鑫国际足以满足自己代工产品大部分的晶圆需求。

    在这种关键性的半导体原材料方面,柳若依的原则是一定要有备选方案,宁可费用高一点也不要成为瓶颈。

    投入这块也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布局,钱不够就启动融资,迄今为止,中鑫国际内地和香江俩个公司先后已经融资超过了400亿美元之多。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柳若依旗下的投资机构融出,这样使得中鑫国际的股权现在基本上也集中到了柳若依手里。

    尽管现在还看不到收回成本的希望,但是从账面上,去年快马加鞭提升的产能已经贡献了将近60亿美元的收入,如果除掉大规模的资本金开支,账面盈利算是已经实现了,当然加上大额资本支出,中鑫国际还是没法实现自主盈利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