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第2/4页

加入书签
    传统教学有三个中心:教师、学生、课本。教师处于控制地位,一言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出耳听。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全员地参与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得到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从而掌握知识和掌握本领,进而成为既能为实现四化建功立业又能谋求个人幸福的人才。本人今年所任课的三年级,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法是先生讲学生听,因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本人接任后来个大转变:双边活动,让学生自己看书动脑动手,开始他们不习惯弄得手忙脚乱。不久,他们就顺过架了,有了浓厚的兴趣,由被动变主动,而且达到全员,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教会学生完整的思维结构,这包括操作的全过程训练。这是让学生有个良好的认知结构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完成了由重知识转向轻结论重过程的飞跃。学习规律是:知识——技能——能力。知识,要求学生认知、理解、掌握,然后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科学性的推导系统(思维过程)得出结论(即从分析题干入手,确立角度,规范思路,分析判断,推导出结),教师加以点睛式的评价。第三步是变式训练。整个思维结构(推导过程)教会后,就要拔高一步,怎样又准又快地得出结论,指导学生从正面、反面、侧面等多方位思考,懂得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知识点之间的既独立存在相辅相成的矛盾关系,综合起各知识点或以一个关键知识点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又快又准。这就是技能。第四步是搞迁移。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即对前人知识经验的占有性要经过四个阶段:理解→记忆→迁移→运用。迁移是关键的一环。在《心理学》中,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现代认知理论把迁移定义为: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通过思维对新课题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在揭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的基础上发生学习转迁,即是认知结构与新课题内容的同化过程。其实,迁移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材《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公子勉之矣”的“勉”,可为旧课题,《西门豹治东阿》中“愿子勉为寡人治之”中的“勉”为新课题,两者语境内容共同,可从教材“勉”字义(努力)与新课题西门豹之“勉”同化(努力),这为触类旁通迁移了。迁移是对原有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这是有了学习规律的第三步能力。学生只有达到会迁移的程度才算真正学会了知识。第五步是创造,这是占有知识的第四步运用。这是学习的最高档次了,属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结果,也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只有创新教育才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它是把知识型、智能型向创造型转化的必然趋势,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它是把素质教育推向新的局面,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四化的急需。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一切转向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统帅和灵魂。现在的学生虽然长在新时代,但未必都有一个崭新的状态,不一定人人都崇尚新,他们或多或少地带有旧的痕迹,往往习惯于旧的一套。本人在开拓创新教育时,也曾受到了学生方面的阻力,他们不理解,不喜欢,不习惯。因此,这创新的教育十分必要。不但教育学生支持创新,而且要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完善创新精神后,培养学生来创新。创新的核心是创造。创新和创造不在一个平面上,而属于同一个范畴。创造的内涵小于创新,创造是创新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结果即有所发现的基础上有所发明。作法呢,比如说,鼓励学生破除迷信大胆假设,提倡用不同的渠道和方法得到结论。这个结论只要有可靠的前提以及合乎客观规律的推理过程即可,教师只做一些适当的提示指导和精当的评价。或者一点儿也不提示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分析题干,确立思路方向,选择方法等一系列程序。这是全方位的,又是全自由化的独立操作,然后让学生把结论与过程和盘托出,教师加以评价指导。再如,一个问题或某篇(某段)文章,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与正统的答案有不同的看法这样都属于创造,事实证明效果甚佳,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明。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