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id):本能需要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是无意识部分,自我和超我是意识部分,属于人格控制系统。
(三)自我防御机制
是指自我所运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冲突。常见的有:
1.压抑;2.投射;3.合理化作用;4.反向作用;5.升华;6.转移等。
(四)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二、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特质分成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指的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个~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现出来。往往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与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观点相同。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从根源特质可以区分出这两种特质。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
定,如16pF中的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如16pF中的忧虑性,有恒性等。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使个体朝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作用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艾森克人格理论
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
(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
(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
(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
这三个因素上的不同程度的表现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格特点。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格大五理论(the big Five)
塔佩斯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
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反映出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出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
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麦可雷和可斯塔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测定量表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自我(ego):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是无意识部分,自我和超我是意识部分,属于人格控制系统。
(三)自我防御机制
是指自我所运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冲突。常见的有:
1.压抑;2.投射;3.合理化作用;4.反向作用;5.升华;6.转移等。
(四)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二、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特质分成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指的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个~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现出来。往往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与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观点相同。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从根源特质可以区分出这两种特质。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
定,如16pF中的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如16pF中的忧虑性,有恒性等。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使个体朝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作用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艾森克人格理论
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
(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
(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
(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
这三个因素上的不同程度的表现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格特点。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格大五理论(the big Five)
塔佩斯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
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反映出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出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
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麦可雷和可斯塔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测定量表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