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大明的工业发展与全民扩张(二合一)-第2/6页

加入书签
    朱厚照替这些士子感到欣慰的是,因为大明在这个时代还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依旧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与思想,所以,他们不需要学外语,不像后世,即便是研究本国历史与文学,也得学习外语,本科与研究生都得学。

    因是两种科举取士方式并行,此项改革倒也没有引起保守者较大反对,毕竟没有挡了他们的路。

    而对于急于实现理想的寒门学子而言,能够获得更方便的进身之阶,无疑如久旱逢甘霖。

    朱厚照更喜欢把后一种的科举考试方式称为大明版高考,因为后一种科举考试完全是各省按照分数线来录取决定能不能成为进士,而且也分三甲,不过一甲进士不再只有三名,而是按照各省人数一定比例录取分数排名靠前的为一甲,当然,状元榜眼探花还是有的,不过只是省状元探花与榜眼。

    不过,无论是旧式教育录取的进士还是新式教育录取的进士,从正德十六年起,都要全部进入大学学习,旧式教育的录取的进士被统一调配进各处大学文科学习。

    而新式教育所录取的进士则由自己选报从中央到地方省级的各类大学,按照分数与各校名额录取,且要四年毕业后,才能正式获得进士的礼服与吏部文书,也就是要在大学毕业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进士。

    而这些都是由学部负责。

    吏部尚书张璁负责对这些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录取后毕业进士进行工作分配。

    现在大明还在教育改革的初期,而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依旧还是少数,所以,也依旧是由朝廷统一分配。

    大多数进士依旧会被任命为官员。

    如今大明的官员不仅仅涵盖军队、行政也涵盖着官办企业管理者性质的官职。

    所以,大明在人才资源的利用方面还是表现出官员缺额比较大的现象

    基本上,旧式教育所录取的进士因为是以理学儒臣为主,所以也就都被外放到殖民地与关外或西南土司比较多的地方为主。

    而新式教育所录取的进士则留在关内为官的比较多,尤其是京师大学、以及南京中央大学两所已经成熟的学校里的进士则基本上都会被留京做京官。

    当然,这个教育改革是由康海负责主持的,朱厚照这个皇帝现在基本上已经退居幕后。

    正因为此。

    很多儒臣对康海的改革可谓是极为不满,毕竟虽然朝廷没有完全摒弃儒学以绝他们的进阶之路,但也让他们这些儒臣进阶为高官的几率大大降低。

    因而很多人都在骂康海是国贼,甚至康海还被愤怒的儒士袭击过。

    但只要皇帝朱厚照不想动康海,民间的儒士把康海骂得再狠,也是无济于事的。

    康海之所以愿意这样改。

    主要原因是朱厚照普及全民教育和资本主义发展后,庶民阶层与商人阶层参与政治的越来越强烈导致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除此之外。

    康海虽然是状元出身的理学官员,但也不是故步自封的保守党,他在京师大学进修过一段时间,与夏言等官员一样主张理学为体,圣学为用。

    换句话说,既要让儒家理学成为国家主流思想,又要依据圣学理论,提高生产。

    巧在吏部尚书张璁也是这类官员,也就支持康海的行为,将需要实际行政能力的实权官职基本上授予给善于利用圣学的,接受了新式教育的进士,而儒士则派去从事教育与文化管理、外交等实权相对不大的职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