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迷雾重重-第3/4页

加入书签
    因为变轨发动机的推力太小,所以变轨机动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往往需要绕轨道运行几圈才能完成。

    和平时期,问题还不大。

    到了战争时期,这就相当要命了。

    别说西陆集团,就算是帝国空军,也不会给敌人的侦查卫星多少时间,肯定会在开战后立即动手。

    至于那颗库存卫星,其实是用来做测试的,之前就没想过要拿来部署。

    此外,那只是一颗雷达侦察卫星。

    在5日的上午,也就是从乌木空军基地起飞的那架电子侦察机被击落之后,空军就让这颗侦察卫星进行了变轨机动,预计在2个周期之后就能回归,到达可疑无线电信号所在海域上方。

    准确的时间是下午4点左右。

    至于更可靠的情报,比如光学侦察卫星拍摄的照片,到6日上午才能获得,前提是补网发射的那几颗卫星还在正常工作。

    此外,光学照片也未必完全可靠。

    之前已经提到,因为补网发射的卫星大多部署在中高轨道上,而且性能比较差,所以照片的分辨率并不高。

    不管怎样,如果能够拿到雷达侦察卫星的情报,也能充当战术决策的依据。

    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当然,关键还不是这份情报,而是一份同样由军情局提供的资料,准确说是一份纯技术评估报告。

    关键,跟海军有关。

    不一定只有配备了大功率蒸汽弹射器的大型航母才能够搭载与运作像F-14与E-2C这样的重型舰载机。

    这份报告有几十页,而白华伟只扫了一眼,并没有细看。

    也不需要细看,因为他是这份技术报告的起草人员之一,参加了在10多年前由海军主持进行的对比测试。

    其实,差不多在20年之前,当时的白华伟还是一名20多岁的年轻军官。

    这里,涉及到了海军的整体战略。

    前面提到,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帝国进入到战略收缩阶段,在帝国海军内部出现了“航母无用论”。虽然在最后,航母的价值得到承认,但是在是否需要坚持原来的道路,也就是继续建造超级航母的问题上,海军内部的分歧非常严重。以少数高级将领为首,部分军官认为不应该继续发展超级航母。

    理由也很简单: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海军就“超级航母”、“中型航母”与“小型航母”的具体效费比进行了一次全面对比评估。

    在周涌涛的安排下,白华伟参与了相关的评估工作。

    最关键的一项要求,就是在吨位与尺寸小一点,没有配备弹射器的航母上,能否有效运作重型舰载机。

    取代弹射器的就是贺敬腾发明的“跃飞甲板”。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秘密测试,在7度的跃飞甲板上,“战-9B”以正常起飞重量,只需要滑行110米就能够达到每小时280千米的起飞速度,即便是最大重量,起飞滑行距离也能够控制在190米以内。如果把仰角提高到12度,“战-9B”只需滑行165米,就能以最大重量起飞。

    此外,像“指-6C”这类舰载预警机,同样能通过跃飞甲板升空。

    帝国海军最后依然选择了弹射器,并不说跃飞甲板无法让重型舰载机升空,而是在甲板运作上存在很多的限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