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约会”电影院(九)-第2/4页

加入书签
    设了问,毕文谦却没有真打算由黎华来回答,他径直自个儿说了下去:“答案其实也很明显,我刚才就已经说了——教的政策能不能得到高效的执行,关键在于是否和考的政策匹配。而这个考,不仅是针对学生的考,同时也包括了对教师的考。一方面,以高考为代表的选拔性考试,代表着我们中国人均教育资源非常不足的现状:培养兴趣?这是好事儿,可谁来培养?如果说人看到天上的星星就会对星空产生兴趣,那么如果要对天文学产生兴趣,望远镜总得有一个吧?中国现在有财力让每个孩子有一个望远镜吗?显然不可能。而具体到课堂上,中学的化学课程,同样的考纲,同样的知识点,城市里顶尖的学校有办法搞到设备的药品让每个学生亲自操作,情况差一点儿的地方也可以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而那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呢?根本搞不到那些实物,教师只能照本宣科。那样的教学,有多少学生会对化学产生兴趣?人类社会中的行业有很多,将来更是会越来越细化。一个孩子会对哪方面最有兴趣,最有天赋,如果不能每一样都尝试一下,那就只能凭运气了。让每个孩子对每个方向进行尝试,这将产生的需求,仅仅是物质需求就会让人绝望。独立辨思?这同样是好事儿。特别是科学研究,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更容易出跨越性的成果。可独立和辨思,不是无根之萍,如果连一个具体的起点都没有,怎么辨,怎么思?对于小孩子来说,抽象的事物比具体的事情更难理解,更甭说辨思了。而展示具体的事物,是需要物质支持的——这又是一个财政问题。因材施教,那当然更是好事儿了!孔子能在2000多年前提出来,简直是跨越时代的成就!但如果认真看看数据,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意味着什么?中国历史上顶级的教育家,教了一辈子,成才率也才百分之二、三。我们可以说这个成才的标准太高,也可以说一个人的精力教三千人本来就不现实。但这也恰恰说明了问题所在:因材施教的方针,对教师的水平和数量有着极高的要求。我们中国现在有足够多足够好的老师吗?显然没有。而说到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呵呵,别的行业且不说,单单是现在的国企,里面本来就已经人浮于事了,现在让学生到哪儿去实践?”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国家一直以来的教育目标,作为远期目标,是正确的;但在现阶段,根本不具备直接的可操作性。”

    听完毕文谦分析的结果,黎华不但没有气馁,反而兴趣更浓了。见他又喝了一口水,她主动踢踢他的脚尖儿:“那么,你打算怎么在京城试点改革呢?”

    感受着鞋尖儿传来的力道,毕文谦叹了一口气:“就像我说的附加题的形式,其实,去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上面,就有,只不过,条例里只是一个很小的补充部分,我把它大大地扩展了。而对于教学改革,从原则上来说,也差不多。”

    “无论是学生的培养,还是教师的培养,从量变产生质变,都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周期。这个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能做的,是通过政策来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像我提的,第一代领导人们,对限制在教室里的超负荷学习,以及以学分的目标的考试机制深恶痛绝。但现实是,选拔考试是必然存在的,分数的排比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拔办法。而教的政策只能和考的政策一致,不然只会事倍功半,甚至被基层阳奉阴违。所以,想要改变超负荷学习的恶性状态,直接降低学生课程负担,是很愚蠢的做法。”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既然考试让学生都追求高分,而这个考试政策是不得不遵循的。那我们就让学生追求高分好了——注意,还是那句话,有的人考100分是因为水平是100分,有的人考100分是因为卷子只有100分——如果我们打破这个不科学的情况,让有可能得满分的人始终只是少数,少到从统计学角度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那么情况会是什么样子?”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对于多数普通学生来说,擅长的科目往往有且只有一部分。如果花相同的时间,在自己擅长的科目上获得的分数,远远高于把时间花在自己不擅长的科目的收益,那么,越是追求分数的学生,越会把时间花在擅长的科目上。而擅长,往往意味着成就感,有成就感,就更容易形成兴趣,有兴趣,就容易自发自主地学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