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三唱《热血颂》-第2/3页

加入书签
    “好了,我唱完了,现在,该你来分析了。”等了一会儿,见黎华翕动着嘴唇,却没有发声,毕文谦笑了笑,坐到了床头,和她肩靠着肩,把录音机放在自己大腿上,播放起刚才录下的声音。

    和黎华一起,安静地听了一遍自己演唱的效果,毕文谦暗暗地惊讶了——这段时间里,他借鉴的,或者说引用的模板,是廖昌咏老师的版本,并没有这么直接地对比过。而现在自己模仿三种不同唱法的效果,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很多少年天才式的歌手,往往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但他们在少年时候的演唱,往往会存在不稳定的问题。这也许是因为,孩子的声乐技术掌握得不够到位,即使到位也没有足够的磨练,从“可以达到”变成“一定做到”——这一点,和努力与否关系不大,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导致的练习的时间不够。声乐技术的精确运用,必定是建立在水滴石穿的练习的基础之上,再天才的人也只是缩短所需要的练习时间,而不可能变为零!

    况且,自己刚才演唱用的三种唱法,分别是美声与通俗的结合、民歌与通俗的结合,以及纯粹的通俗,虽然都在像通俗靠拢,但其中的差异还是颇大。可是,毕文谦在穿越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声乐训练,穿越之后也才不到一年的时间!

    却将三种唱法都唱得挺稳!

    这不科学!

    微微颤抖着手,毕文谦倒了磁带,重新播放了一遍。黎华似乎察觉了什么,却只是悄悄侧脸看了看他,继续聆听着。

    又听过一次,毕文谦几乎确定了。自己唱的,虽然离精确的程度还有距离,但的确可以称一个稳字。

    这,是为什么?是什么原因让自己事半功倍得异于常人?还是说,是穿越本身造成的影响?

    毕文谦陷入了沉思。

    良久,黎华似乎思考完了一圈,见毕文谦还在出神,不禁蠕动一下身子,拱了拱他:“师父?文谦?毕文谦?”

    “啊?”

    终于,毕文谦回过神来——问题不会消失,但青歌赛已经迫在眉睫了!

    “徒弟,这一次,我们一句一句地听。”

    说着,他又倒了一次带。

    “……当你离开生长的地方,梦中回望……”

    摁下快进键,来到第二遍的开头,毕文谦播放了第一句,然后摁了暂停,偏头看着等待得认真的黎华:“很明显,第一遍唱得更慢一些,那像是一个知己,对着奔赴边疆的战士的诉说,侧重于个人对个人的情感;而第二遍,同样是这一句,却唱得快一些,像是一本史书,记述着战士生平实事之中的情感,侧重于时代对群体的肯定。在假定声乐技术都能完美支撑的前提下,这两种立意,都是成立的。究竟哪一种更好,只从这一句里,无法分辨。”

    说完,毕文谦继续了播放。他就这么一句歌词,一句歌词地对比着给黎华解释三次演唱之间的区别。

    “……可曾感到背影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这一句里,三次演唱出现了明显的不同。第一遍里,整句话一气呵成;第二遍里,分断在‘凝聚’二字之间;第三遍里,分断在‘背影’二字之间。在日常用语中,凝聚和背影都是二字词,基本不会分断着说。那么,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各自出于什么目的?”

    不仅解释,毕文谦也给黎华提出了问题,让她保持思考。

    “……每一个热切的向往,都充满你的力量……”

    “这一句里,三次演唱出现了比较大的不同。第一遍里,演唱的重点在‘向往’和‘充满’,因为这是从一个具体的人的眼光去看待战士;第二遍里,并不存在重点词,因为史书式的颂,应该是不偏不倚的,所谓史笔如铁,演唱就像下笔一样,有着极度的自信和操守;第三遍里,‘你的力量’唱得很急促,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一首歌分析了很久,最后,毕文谦总结道:“从全局的营造的气质来说,第一遍,似以一个男性知己的角度出发,针对战士的选择,表达自己的崇仰,深沉而雄壮,重点在于热血与赞颂;第二遍,似从旁白式的历史评价出发,肯定着战士们对国家的奉献,庄严而厚重,重点在于定论与颂扬;第三遍似一个后方的女性,崇拜着前线的英雄,直率中带了一丝婉转,不仅是在歌颂,也包含着微微的情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