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尘埃落定-第2/3页

加入书签
    还比如对外销售的钛合金成品,就严格规定了只能以钛合金板的形态销售,每块成品面积不得大于2平米,以确保不会被用于军事用途。关于这一点,还是陈文浩以实际操作证明,这种钛合金一旦重新回炉铸造的话,性能就会下降到普通钛合金材料的水准,才获得了销售允许。否则按照军方一开始的要求,是绝对禁止对外销售钛合金材料的。

    在陈文浩和代表团人员在这份协议签上大名的第二天,在几家中央级官方报纸的不显眼位置,统一刊登了无限未来公司获得航空航天领域商业运营资质的新闻通稿。

    短短二百多字,就事论事的报道,除了提到无限未来公司的名称以外,没有提到陈文浩,更没有提到协议,更像是一块专门用来填充版面空白的豆腐块文章。

    在社会公众的视野里,一切都波澜不惊,除了网上偶有几个帖子提到,那个明小卡软件的公司要进军航空航天业了,哇!好高大上的赶脚!只是再无后续消息,很快便被人遗忘了。

    在航空航天业体系内部,倒是许多人对此事比较了解,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作为交换的两项技术,在这两个领域可挥的作用颇大,不少技术难题都将因此迎刃而解。关注度自然比较高。

    二是当时参与商谈的代表较多,两位长的最终定夺又很具谈资,在行业内部早就一传十十传百,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

    只不过,众多专家对无限未来公司此项举动都不大

    厚道点的人惋惜地说,两项一流科技只换了奉旨烧钱的名分,互联网出身的果然大手笔。

    刻薄点的则毫不掩饰毒舌:搞软件赚到点钱,就不知天高地厚了。真以为火箭就是铁皮包火药吗?航天飞机就是飞机再多加个动机?

    陈文浩当初说的两不要,更是成了航空和航天两个体系内的共同笑话,一不要国家资金,二不要国家订单。而且还号称要投入一百多亿元,在业内人的眼中,这都成了不懂行的土豪说的搞笑话。

    也难怪业内没人实际上,民营资本注册航天公司早有先例,2o14年就有人注册了国内家民营航天公司。随后几年,民营火箭民营卫星民营载荷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只不过,这些民营公司大多规模很小,踏进行业后,除去做配套服务的以外,其他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也多是航空航天领域中,技术层次较为低级的部分,属于国家正规军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的部分。

    比如说其中最多的民营火箭公司和民营载荷公司,所研制造的火箭并非是电视转播中的那种庞然大物,基本都是迷你版的探空火箭。

    探空火箭体型娇小,通常长度不过1o米,有时候甚至不到2米高,箭体直径不过o.3米,有效载荷不会过一百公斤。不懂的人甚至会将它误认为火箭模型。

    它的作用是将搭载的仪器送到几十至几百公里的高空,进行几分钟的科学观测,飞行轨迹“直上直下”,不需要达到第一宇宙度,也不需要入轨释放卫星等复杂动作。从技术角度非常低级的部分。

    这种探空火箭结构简单,有初级的机械加工设备,就能够尝试自行制造动机,并组装箭体。火箭动机的结构甚至比汽车动机还要简单,而箭体材料在公开市场上就能买到。

    由于探空火箭价格低廉,远不如射卫星赚钱,因此国家正规军对这些业务的兴趣不大,也没有太大的投入意愿,新技术的研和应用往往滞后,所以成了民营航天公司的机会。

    但是这种业务利润不高,目前国内射一次探空火箭的费用在25o万到3oo万元之间,单位是人民币。就算采购和制造环节的费用控制得比较好,纯利润也很难过百分之二十,对于很多成员只有几个人的公司来说,算是不错的收入。但对无限未来公司已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来说,真的是蝇头小利。还不用说这种业务大多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委托,其本身就天然地倾向于找国家正规军负责射,除非你的开价有足够诚意。

    纵观目前国内的航空和航天行业,已有的民营资本基本都处于这种尴尬境地,短期内很难改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