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麦兜的故事-第2/3页

加入书签
    所以,《麦兜故事》能够在那个香江电影日薄西山的时代获得超过1500万的票房,能够在受欢迎的程度上超过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RB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

    这个傻傻的麦兜,从此就如同周闰发的小马哥、周星池的至尊宝、李莲杰的黄飞鸿一般,成了“香江电影”这一特殊物种向全体华人献上的珍贵礼物,写入了我们的历史。

    他不仅是香江漫画界的一个传奇角色,更是代表了香江动画电影成功的先行者。

    不过,为什么是麦兜,而不是麦唛?

    谢利文和麦家璧很早就承认了,发生在一户富裕圆满的家庭里的麦唛故事,可以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时代,因为本质上,这是一套中产阶级、文人气质的西式绘本。

    而麦兜则不同,他的故事紧紧和香江相连,是最最正宗的草根寓言——而这最适合拍成一部“香江电影”了。

    “猪样小朋友”麦兜成长在九龙大角咀的一户单亲家庭里,妈妈是蓝领,粗鲁而聒噪。

    在他们所在的待拆迁街坊里,还有一个破败的幼儿园,校长是个潮州佬,最关心的是小朋友有没有交学费。整个幼儿园只有一个班,班上只有一个呆呆的老师Miss陈,再加上她的那些呆呆的学生。

    麦兜可能是其中最呆的那一位。他又懒又馋,妈妈总是盼着他有一天能变成刘德桦、梁朝玮那样的“靓仔”,可毕竟不可能,最终长成大人的麦兜,不过是又一个碌碌无为的“麻甩佬”,除了小腿粗壮外,一无是处。

    其实麦兜也想有出息,他特地跟着妈妈跑到长洲,拜在了奥运冠军李丽珊之师黎根的门下,奋勇训练,只不过,学成的却是“没用”的抢包山本领——而这正是麦兜系列故事的精髓:

    我们傻傻地拼过,但还是没有用。

    命运,对大多数的升斗小民来说,不就是这样滑稽又残忍吗?

    不过,《麦兜故事》不是鸡汤,也并非毒鸡汤。

    因为,在这卑微局促的人生里,吹着悠悠的风,吃完两笼肉包,无所事事地抖抖脚,又何尝不是一种真切的“小确幸”呢?

    麦兜不是像其他故事中的主角那样,是无敌天下的高手,是拯救世界的英雄,是抱得美人的才子。

    相反,麦兜的人生故事很平常,上学、工作,希望、失望,他都一一经历。他的各个方面不论是家庭、人生、梦想和追求可以说都是代表了香江最普通的“草根阶层”的奋斗经历和生存状态,反映了很多香江普通百姓的人生历程。

    傻傻的麦兜读书成绩不好,但它一直在认真上课。他有些迟钝,但他从未害人!麦兜是生活的loser,但他却从未放弃!

    他用自己的乐观和坚持,为芸芸众生谱写了一个平凡的励志故事。

    就是这样的“麦兜”,成了一支满溢着市井气的讴歌世俗/俗世的咏叹曲,令人发噱又引人堕泪,感伤而不泛滥,清醒而不尖刻,在积极入世的姿态里,又夹杂着出世的恬淡。

    谁说华国人没有幽默感?港式无厘头,就是最好的反证。

    笑中带泪,更是幽默里的高级货,周星池做到了,麦兜系列也做到了。

    1992年之后,出于种种原因,香江电影的黄金岁月逐渐落幕。

    然而,港片的血与骨从未绝嗣。

    就仿佛东北人有语言表演天赋一样,香江人仍旧是国人里最擅长拍电影的。

    无疑,这是基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综合成果,而电影又是一种本质上要求通俗而且直接的艺术,香江人东西兼顾、亲力亲为、灵活高效、吃苦耐劳、鬼马搞怪的品格,也就构成了“港片”的起点和终点。

    除了少数例外,香江电影绝少有欧陆电影的那种深刻哲思,也不会像曾经的内地电影那样背负着宏大命题。

    草根小人物(市民阶级)的眼界和境遇,始终是港片的基本盘。

    这种草根的趣味,或许不够深刻,但从不虚伪。

    麦兜系列诞生于香江电影式微期,但意识、技法、趣味上的积累,又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它能充分吸收及调用港片的十八般武艺,以笑片为基础,混搭着音乐片、功夫片、年代片的类型,并最终成为“香江电影”的一个集大成者——忧伤如王佳卫,搞笑如周星池,关怀如许安华,潇洒如杜琪锋,拼贴如刘镇玮,辛辣如许观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