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第2/2页

加入书签
    虽说小招财才两岁三个月,且因为这两年先是母胎失父,瘦瘦小小的,也才十二三斤重。。再加上八十五枚鸡蛋,也有十一二斤左右。

    单说一样儿,陈招喜还是可以背得很轻松的,但背着背篓再拎着鸡蛋,仍是比较艰难。

    歪歪扭扭的来到村东头,上了赵大叔的骡车。车上已是放了三四筐青菜,二三十个藤条筐、藤条篮,还坐了两个村里人赵柱子、陈良友。

    都是熟人,打过招呼后,赵柱子和陈良友搭了把手把陈招喜身上的背篓和鸡蛋篮子接了过去。把鸡蛋篮子摆放好,陈招喜把背篓搂在身前在车上找个位置坐下,给两人道谢。

    几人闲说几句,又上来三四个拎着篮子人。赵大力看着人齐了,空中一甩鞭子,并不打到骡子身上:“的,驾!”骡子拉着车便跑动起来。

    赵大力家里有七八亩地,日子好过,头脑又灵活,攒了几年钱买了头骡子,农忙时干活,逢会赶集时便带着地里的菜、粮食去卖,还捎带着村里的人和货。村里人过意不去每次蹭车,每次看自己带的东西占地多少,多少都给几文钱。赵大力推拒几句也就收了。毕竟喂养骡子也是要花钱的,虽是喂草料也能吃得饱,但庄嫁人对牲口最是爱惜,宁愿自己少吃口肉,也要给牲口饲料里添些高粱、麸皮之类的。

    赵良友十二三岁,他爹赵榔头托了人,在镇上好客楼酒店里给大厨做学徒,每月有一天假,每次算好了第二日是会或集的日子回家,第二日坐本家堂兄赵大力的骡车赶回去。

    赵柱子有编藤手艺,适大会小集的都会带着编好的家什去卖。

    还有一些要买针头线脑的媳妇,去集会上买卖东西的村民,都喜欢坐赵大力的骡车。只是赵大力从不收陈招喜的钱,赵大力的媳妇柳氏还说两个小家伙人小个矮,一不占地二不占重,收什么钱呢。

    陈招喜知道赵大力是怜惜他们姐弟俩,记在心里,每次收了头茬菜虽说知道赵大力家也有种,仍是要送一把。

    “招喜,你这主意好,弄这滕筐可以一边看弟弟,一边干活,两不耽误”赵柱子两眼发光的看着藤篓。可惜陈招财还在藤篓里睡得迷迷糊糊,直恨不得拿到手里好好研究。

    “柱子哥,招财还小。不把他带在身边我也不放心”陈招喜抿嘴一笑,抱着藤篓轻轻叫陈招财,“招财醒醒,别睡了,车跑起来有风,早上冷小心冻着。”

    陈招喜把陈招财从藤里抱出来,又拿了小包被把陈招财裹好,把藤篓拿给赵柱子。赵柱子看到陈招财在藤篓两边各缝了两根宽点的绳,两只胳膊可以各穿过两根绳,把藤篓背在身上,一时啧啧称奇。其他人也是好奇的跟着七嘴八舌。都说可以干活时背着孩子,不怕孩子走失,也不怕放在家里饿了尿了没人管,赵良友脑子灵,说可以收庄稼时背庄稼。一时更是一群人来回传看陈招喜做的背篓。夸陈招喜聪明。

    其实背篓是陈招喜在梦里见过的,在那个装着小人的盒子里见过,知道是南方常用的,并没什么稀奇。但柳湾镇地处偏北,这个时代信息不畅,常用的只是些升藤筐、藤篮,看到这个就有些惊奇了。

    陈招喜受之有愧,又不好说是梦中所见,只好推说是沈淑敏所想的。

    赵柱子红了脸,问招喜:“招喜,这个藤筐,我能不能做一些卖?”

    陈招喜无所谓:“这个比藤筐多了肩带,方便背着,所以叫背篓。柱子哥你可以把肩带那里也用藤条来编,这样更结实。”

    赵柱子连连点头。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