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元老院的博弈

加入书签


    第十三章,元老院的博弈

    王正离开的时候,元老院正筹备对苏伊士运河的建设进行表决。他决定让议员们自己去决定,虽然他在街头已经看到不少来自埃及、叙利亚、以色列、伊尔汉国、东罗马的使者。他明白这些国家的想法。在过去的岁月里,已经形成了院外集团,游说公司也在普吉岛四处游走。与不同王国友好的议员,以及收钱为各利益集团游说元老院的政治掮客。

    他从未干涉着一些变化,在一个他蓄意造就的权力制衡体系下,这都是正常的。只有法律可以制约他们,有一条罪名是叛国罪,是帝国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法律,叛国罪者皆死刑,无赦免。

    因此游说公司虽然代表各国的利益,却不敢让议员们背叛国家利益,而漏洞是元老院尚未决定开凿苏伊士运河是不是符合国家利益。

    埃及哈利法的使者拼命争取苏伊士运河的挖掘,如果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就会自己挖掘了。不过很可能会遭遇以色列王国的进攻。

    伊尔汉国和东罗马都希望阻止此事的发生。

    以色列王国则希望介入苏伊士运河,为此不惜在私下威胁埃及,如果让以色列王国介入,就支持埃及的争取;如果不让,就帮助东罗马阻止,甚至发动对埃及的战争。

    骑士团驻扎在叙利亚,也关注着此事,因为他们在阿拉伯转口贸易中有自己的利益。不过他们保持静默,因为王正在地中海时就邀请他们入伙。欧洲各国商团也介入了苏伊士运河。因此骑士团明白实际上这件事是肯定会发生的,只不过是安达曼帝国是否以国家意志介入的方式而已。

    王正没有管这些,带领欧洲商团穿越南海,停靠广州后,再去泉州、明州和外滩。

    这是东西方的第一次直接贸易,新的贸易秩序被改变。汉国海商集团欢迎这样的贸易变化。

    实际上王正心里明白一件事情,在短期内,安达曼帝国仍因为控制航道而收取过境收入,长期则必须依靠工业产出和技术进步去获得成长。因为汉国和欧洲的直接贸易,除了把阿拉伯地区的转口贸易利润切削外,也会把安达曼帝国的转口贸易利润削薄。

    如果恩雅能看透他的内心,就会暴怒,生气他过分倾向于王土改,而不是大儿子王建国。不过王土改也是恩雅的儿子,这点也不会太成问题。

    汉国以有条不紊的速度改变着政体、文化、商业。政体的框架改变是最迅速的,而儒家文化与神教教义结合成神道教的过程需要漫长的变革。商业则面向整个世界,一个内向的大陆王朝终于向海洋文明趋向,沿海的重要港口比以前更加发达。朱峻首相代表的汉国官僚阶层也在向安达曼帝国要求更多的技术转让,以图从贸易向工业转变。

    外滩太上皇宫正在大力建设沿岸的商铺,并疏浚吴淞江和上-海浦,形成新的港口。王正停留了些日子,和两位妻子谈了一下欧洲的事情,新的航道和运河计划。

    贺敏和班亚关注这些事情,她们手中的商团会因此获益。背后的家族力量会思考支持王正的商业规划。

    返程时欧洲商人已经暴富,就地购买了大量汉国商品,留下仓位在回程时装运安达曼帝国的商品。

    王正带领他们回到普吉岛,没有继续前行。欧洲人在领航员的带领下离开,王正去元老院听从结果。

    遗憾的是元老院否决了以国家力量介入苏伊士运河,因为这部分多出的预算,会有持续很多年的支出。还因为关系到伊尔汉国和东罗马帝国的外交关系。私下里,内阁新任首相雷亚,一个普吉岛本地矮人族大学毕业生,曾从事技术和商业,后来成为职业政客,对王正解释说南洋舰队发现了一块大陆,帝国决定集中精力开拓这块大陆。

    王正看了一下位置,知道他们发现的是澳大利亚。他就指点了一下内阁,这块大陆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只有东南部、东部、东北部适合农业,养羊和种植棉花都非常好,但西部有大量矿产,包括煤炭和铁矿。

    在内阁首相和阁员的震惊中,王正离开了元老院,在广场上对等待他的埃及人、以色列人、东罗马人、伊尔汉国人、骑士团的代表们宣布,皇室将单独投资苏伊士运河,与埃及人、以色列人、三大骑士团共同参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