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国王的抉择-第3/5页

加入书签
    犹大的族人已经建立了以色列王国,不过犹大有承诺仍旧要在此地做很长时间,但他非常高兴,见到王正后跪下来亲吻他的靴子。

    朱峻汇报了一下长江以北的扩张。说是割让长江以北,实际上以江宁的实力只能控制楚州、庐州一带,也就是后市的部分安徽和部分苏北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合肥几个城市。

    接受政权并不会很难,难度在于政治制度的剧烈变化和土改。

    朱峻在计算整个苏北和皖中的土地后,认为江宁无力用赎买的方式获得足够的土地去分配给农民,所以他把暴力土改用在整合地方豪门的依附上。迅速配合江宁的豪门得以安稳,态度强硬的豪门被整肃和暴力土改。不过现在有点失控,一些流民鼓动当地农民把少数已经得到江宁认可的地主土地也给瓜分了。

    王正听到这里时,就认为朱峻缺乏经验。

    除了江宁之外的地方应该实行军事管制,然后再做安排。另外,土改这件事可以想一想。在这些地方实行元老院的计划也需要暂缓。这不是江宁一个城市的改革,而是整个江淮地区的改革。

    但总体来说,朱峻尽到了自己的力量,他的出身不是很有经验的官吏,而只是一个历经风霜的书生。

    征兵的事情还算顺利,从中部流亡很多失地的流民,一些在北地被压榨的人们也逃亡这里。经过两年的残酷训练,留下来2万军团。

    盐业的改革以盐税代替专卖,盐帮转化为盐税丁,原来的盐帮老大被静悄悄的边缘化,官方的力量掌控了这支半武装力量。原来的盐商仍能够凭借分销网络赚钱。盐亭户的负担少了很多。本质上换汤不换药,但王正是要得到盐亭户这批人的拥护。

    纺织业被削弱了,只剩下棉花种植业,棉布销售替代了棉布生产。所谓帝国主义的经济冲击就是这样的现象。

    对于当地所谓的豪门来说,家里有儒生在朝廷做官,从事商业,占有大量的土地。盐业被整合,遍及江南一带的棉纺织业被冲击。他们的反扑引来了战争,安达曼王国已经扎根在这里。

    暴力土改在江宁施行时是为了清理与新政权对抗的儒生豪门阶层,此时仍旧有这样的意义,但副作用不小。尤其是江宁处于元宋之间,一旦蒙古人南下,大宋朝廷内对江宁仇恨的人像连蒙抗金那样坑自己一下就够呛了。最重要的是,王正需要一批读书人继续认可江宁能够进入政权体系。

    不久安达曼王国宣布了几条政策,一是江北与江宁合并为安达曼王国海外领地江宁州;二是耕者有其田,减少地租,购买土地后,并实行佃农分十年支付地租后,可以获得耕地所有权,其中用挂钩黄金的价格保证粮食价格。主要是鼓励地主进入商业,而不是留在土地上。

    暴力土改被终止,一些自发的流民暴力土改行为被镇压。

    这一步稳定了地主阶层的民心,地租减少也获得了佃农的民心。本心上,老实耕作的农民不想卷入血腥斗争,地主也修桥铺路,但地租确实太贵了。

    但没有实行元老院制度,而是实行了江宁直接派遣地方官、税吏下乡、军警管理。对于收税这件事则实行了极其粗暴的做法,那就是不再完全照搬前朝府县的鱼鳞册,而是要求各地地主自行携带地契来汇总核对土地,不肯来的,土地视作无主。安达曼族武士携带六分仪过来重新测量经纬度,测绘地图。

    这个过程是查抄藏匿的土地,但放开了一个口子,自动纳入统计的,不会没收不会罚款,只是登记入册后收税。

    由于农地税下降,这并没有带来多少抵抗,极少数顽抗的,被当即斩杀,土地充公。

    这是个繁琐的过程,给朱峻带来大量工作。犹太人会计和安达曼武士的参与,结合本土官吏的工作---在军管的威慑之下,花了差不多一年的工夫才把所有的土地登记造册,重新颁发了土地证,备份送往安达曼王国储存。

    接下去是全民服兵役和统一教育体系。王正要求所有百姓可以持兵器,除了大规模杀伤级的弩弓、弩炮、炸弹外,刀枪剑戟都可以持有。户籍分为两种,一是白本,一是蓝本。白本为神教教徒持有,蓝本为非教徒,区别是税收、教育、医疗。白本仅缴纳收入十奉一税,蓝本缴纳五奉一和累进制人头税。白本子女教育免费,在江宁州设立的公立蒙学接受5年制义务教育,蓝本子女必须交纳学费。白本医疗费免诊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