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江宁逸事

加入书签


    江宁逸事

    安达曼王国早就开始建立情报系统,从最早的海上斥候船,到后来商人队伍建立后,就混杂特勤人员在各国搜集情报,属于非常庞杂的信息,从地方民情、政局、商业、经济等等。王国的商人也有此类任务,因为情报其实并不是特定的战争信息,而是包括了对方国家各种情况和数据。

    大宋当然是在情报系统里的,不过比较晚。早期一直依赖阿拉伯商人,获得的信息并不正规,也不完善。后来还是流落到南洋的宋人对安达曼有了归属感之后,开始着手建立情报收集系统。另一条线是安达曼自己的商人体系,进入大宋后,以贸易为依托,发展和收买本地人,搜集各类情报。安达曼王国里的一些女奴,经过训练后,卖入各地豪门中充当昆仑女奴或小妾,这是另外一条线。

    江宁在沦陷到安达曼王国手里时,已经有了情报和特工体系。当地下社会纳入政治版图后,从上到下的如同水银泻地般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铁捕头在第一次引荐西城老大见面时,暴露了他识人上的缺陷,因而未能进入情治体系。后来他的副手映入小白的眼帘。对,江宁的情报机构最终一个节点在小白这里。许多教士本身也是情治机构的特勤人员。副手姓徐,只有大郎一个俗名,本地人,因早期上面没人,一直在副手厮混,铁捕头之前是另一个捕头,那人钻营成功,跟随知府升值去临安了。徐大郎因母亲患疟疾,被圣殿的医务室救活,开始追随神教,徐大郎非常孝顺,经常送母亲来神殿做礼拜,后来就慢慢自己也信了,进而被考察加入了情报组织,负责军警这条线上的特工体系。

    这会儿他接受了小白的指令,要保护一批欧洲武士,尤其是最高个子的那个。他带着几个军警有意无意的出现在王正他们的队伍附近。捕头和衙役都改了名字为军警。

    王正和几个欧洲武士在茶楼喝茶,前面有说书人在讲钓鱼城大战。一群读书人在嫌隙里低声交谈。一个卖报的童子拿着当天的《江宁日报》在兜售,喊着:号外号外,临安丁大全的儿子丁衙内又当街凌辱妇女。

    王正招手换来买了一份。他其实每天能看到新的报纸,还有一份内参。安达曼王国建立了以海上飞剪船为主要运输工具的通讯船,也培育了一批信鸽,陆地则收买了各地捕头入伙,在大宋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货运公司,武装运输南北货,已经非常通畅。各地捕头入伙的原因是要和各地江湖山寨打交道,以减少武装冲突。这样的物流生意在当时就类似镖局,属于下九流的生意,没有豪门看得上。王正却知道其中的油水有多么丰厚,且与三教九流打交道,容易洞悉各地民情。

    从江宁到临安有大运河,顺风则一天一夜,逆风则用纤夫和划桨,速度就慢了,好几天才能到。路上依靠马跑动,能够支付这个马力的只有官府。用马力来运输是得不偿失的。江宁的紧急情报传输就用信鸽。

    信鸽有意外,比如遇到老鹰觅食等等,所以很多信息还是要相互交叉对比。

    江宁的安达曼商人使用了安装三角帆的木舟,以便逆风也能行驶,从而缩短了江宁到临安的时间,这构成了物流公司的一部分。

    所以临安府的消息差不多二三天就能穿到江宁,《江宁日报》也因此被三角帆船带到运河两岸,不是当日的,一般隔几天,也给扬州常州到杭州的路途一带的儒生或读过书的各行业人带来了信息。

    活字印刷在江宁已经彻底取代了雕版印刷,现在使用的是较贵的铜活字。由于《江宁日报》达到了惊人的日销2000份,其中一半是销往境外的,出版社已经成为盈利生意。该生意最初是安达曼王室赞助,后来允许当地商人入伙,一些有钱的布商成为小股东,主编和编辑则是江宁的各路知识分子出身。

    该报纸也批评官府,也评点国际时事,主要是大宋和北方蒙古人的一些消息,由北地的安达曼商人和情报人员带来,有选择的透露一些信息。也有娱乐新闻,主要是各地青楼的魁首红妓的绯闻故事,牵扯到一些公子哥和风流才子之类的,很吸引一些读过书的后宅女子,也吸引自明风流的各地才子纨绔。王正并没有指点,从报纸的小股东开始,就自发在上面刊载棉布广告,等到各行业如梦初醒,广告版面就形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