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襄阳之战

加入书签


    落花流月空自见,荷碧水清影顾怜,三世孤烟任谁飞,只将南朝成一统。

    襄阳作为战略要地,是赵宋王朝的“国之南门”,是赵宋在荆襄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襄阳失,则南阳、许昌危,南阳、许昌危;则江汉之险不足恃。江汉天险不再是天险,门户洞开之后便是大片土地是无险可守,直接威胁到首都汴梁。

    赵宋元年,闽王命令陈洪进兵困襄阳和樊城,留从效为经略使,坐镇江陵,在后支援补给。闽军在襄阳、樊城二城四周修筑城围,并封锁汉水,多次打退宋朝援军。此时,身在徐州前线围攻树起叛旗的李筠所部的赵匡胤,无奈之下,之好派出国都中的最后一员悍将石守信。在偏师增援襄阳失败后,宋朝留守汴梁的石守信部率后卫禁军进驻郢州,顺汉水而下,此次却遭沿江堡垒闽军的猛烈阻击,但禁军的战力到底不是闽军偏部可比,一阵厮杀之后,还是成功冲击到了襄阳城外的闽军重围。

    第一场交锋对宋军来说并不顺利,当时在石守信部下有一支原属于契丹国的降兵组成的“克敌军”,常不服军令,但勇猛善战,敢于深入决战。可惜,石守信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贪杯中之物。因此当闽国军队将孤军深入的“克敌军”合围时,石守信还做着酒梦。等“克敌军”被全歼,石守信的后续援兵还没到。

    然而,这些北朝的契丹兵,却绝非泛泛之辈,他们向围困襄阳的闽国军队发动进攻。战斗中,“克敌军”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甚至箭射伤蒙闽帅陈洪进并进抵襄阳,几次还差点要冲出重围,可惜敌众我寡,最终还是归于失败,全军覆没。

    尽管闽国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襄阳,荆湖楚地的军队也是源源不断地开往襄阳,在留从效的督导下,短时间之内围困襄阳的闽军就增至了10万。但是,襄阳石守信所部宋军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视的。襄阳地区受中原王朝苦心经营百余年,宋军凭借襄阳夹汉水,地险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别是守备措施充分,物资储备丰富,使得闽军虽然急切,但也在短时间内根本拿不下襄阳。

    陈洪进听参军建策,利用新训水兵7000发动对樊城水陆夹击。又使副将所制的石炮攻城,在这样猛烈的攻击之下,襄阳城的犄角之城樊城破。为了震慑襄阳,陈洪进在部下的建议下,下令闽军破樊城后进行屠城。满城腥风血雨,哀嚎震天,樊城破而襄阳城孤,所以不得不发兵增援。可惜迟了一步,没有成功。石守信阵前见到闽军屠城号哭不已,率万余勇士企图夺回樊城,却因为兵少而失败,只好退回襄阳。

    没有夺回樊城,让闽军在襄樊地区站稳脚跟,陈洪进得以采取蚕食的方式不断的缩小包围。特别是闽军对于援助襄阳的部队进行痛击,宋军几次增援都以失败告终。这就是所谓后来有名的“围点打援”的战术。这个战术贯彻始终,襄阳城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特别是闽军大举围攻樊城,失陷后,襄阳再无所恃,城中也早已粮柴短缺,士气低落。

    “大帅,我军数月围攻襄阳,如今城中饥馑,都快易子相食了。为什么大帅,不一鼓作气,攻下襄阳城呢?”副将在中军帐中焦急地问道。

    “确实是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陈洪进私下低喃道。

    许多部下其实不能理解,为什么陈洪进刚率兵到襄阳城时,不先主动攻击襄阳。其实,襄阳虽然坚固,但随着火药军事化技术的进展,此时,顺着水路,军中早就仓储了一部分黑火药,足够炸开城墙,可陈洪进却偏偏不主动强攻襄阳,而是采取围城打援和逐步蚕食的战术,逐步推进。

    部下们怎么能知道,这是闽王的王命所在。此时,李筠在徐州树起反旗。赵匡胤闻风而动,枪打出头鸟,毫不犹豫地统率中央禁军四十万,马不停蹄地扑向徐州。李筠虽然打仗不如赵匡胤强悍凶猛,但到底也不是二傻子。敌众我寡,勉强野战,终归凶多吉少,这个时候还是婴城固守,固守待援才是上策。那援兵在哪,当然是在南边。此时,闽国已经统一南方,兵威正盛,除了北方的契丹,可以与汴梁一争天下的就是南方的闽国了。于是,他甫一起兵,便早派使者入闽求救。果不其然,闽王一口答应。此刻,面对数十万横扫而来的汴梁禁军,闽国的黑云将军柴克宏也正率黑云军及各路淮南闽军也踏上了北援徐州的征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