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修

加入书签


    渤海之滨,黄河入海之地。

    此地有一村,名曰望参门村,相传三国曹操东征至此安营扎寨,为观测天象,在营寨四周设十三座观星台,台高十尺,下有门洞,供人出入营寨,有因当地人称北斗七星为参,故此台唤作望参门。

    待战争结束,一群老弱病残不便随军继续出征,便在此地安顿了下来。时至今日,此村已有四五百户人家,一条南北流向的褚官河,穿村而过,将此村一分为二。

    世人都言,人杰地灵。可至今也弄不明白,到底是先有人杰而后才有地灵,还是地灵之地才出人杰。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此地多年后能从死地成为圣地却和一个外来户有这莫大的关系,可算得上先有人杰出世,才有地灵长存。

    穿过村子道路两旁乌央央的人群,随着一个头带藏蓝色解放帽的精瘦老头拖着长音喊了一嗓子“起棺喽!”,道路两边唧唧喳喳的人群才安静了下来。

    与其说是棺材,不如说是一卷草席裹着一具棉被包裹的尸身,被两个大汉抬着沿着街道往西走去。

    和往常不一样的是,后面只跟着一位披麻戴孝抱着牌位的少年,少年名叫秦修,今年十二岁。

    道路两边的人看到捧着牌位抽泣的秦修,全是一脸的怜悯,人群又开始唧唧喳喳起来。

    从人群的只言片语中才知道,十年前秦修和爷爷秦茂良跟着一位自称是省领导的人来到此地。

    当时还是上届老村长陪同一行人办的手续,从那后爷俩便在此落了户。

    据说省领导临行前告诉老村长此事不可宣扬,如有别人问起就说自己远方亲戚逃荒来投奔自己的。

    老村长虽没出过远门,可干了一辈子的村长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不用细想也能猜出个七七八八,便心领神会的点头应了下来。

    由于是外来户,没地没房,爷俩就住在河边护河屋子里,那时还是生产大队,白天干活挣工分,晚上回家照顾孩子。日子也勉强能过下去。

    秦茂良来后一年,太祖西行,成祖即位,那场浩劫也随之结束。心惊胆战的秦茂良也随之松了一口气,在此彻底安心生活了下来。

    十年弹指一挥间,秦修也从一个孩童长成少年。十年里爷孙俩相依为命,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前年村里给爷俩申请了贫困补助,帮着建了新房,眼看日子一天比一天的变好,秦修也村里的帮助下上了小学。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噩耗就这么降临在秦修身上。

    就在三天前早上,秦修像往常一样早起准备早饭,通常情况下这时候爷爷肯定去河边挑水了,可今天爷爷却还躺那睡觉,当时秦修以为爷爷太累,就没在意。

    做完早饭后,秦修坐在灶塘边小呼两声叫爷爷起床,爷爷卧在那没有动弹。秦修以为爷爷没听到,于是前去推爷爷起床。

    手刚触及爷爷身体时却感到爷爷身体冰凉僵硬,秦修打了个冷战。小心的去探爷爷的鼻息,没有丝毫气息。

    秦修一下慌了神,忙不迭的跑出去喊人,邻居听到喊声便都赶了过来,村里的土医生也闻讯跑过来查看情况,虽条件简陋,但也是一番检查抢救,最后村医说了句准备后世吧,便提着药箱走了。

    幸好村里张罗,这才能让爷爷入土为安。可秦修从此便成了孤儿,每每想到这里秦修眼泪便止不住的往外涌,爷爷的去世对这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打击不可谓不大,形容天塌了也是不为过的。

    一个云游的老道,看到此处挤满了人群。新欢看热闹的爱好,促使他快跑两步,左右挪转几下就挤进了人群。

    老道看捧着牌位的是个少年,便细细的看起他的面相来。

    这一看却让老道双眼放光,目光再也离不开秦修半步。抖开衣袖,左手掐指的速度越来越快,眼镜瞪得老大,鼻孔也张开了,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

    人群都已经跟着送葬队伍走远了,老道却还站在原地喘着粗气。“哈哈!找到了!”老道抽风似的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大喊一声,吓的在墙根下打瞌睡的黄狗,嗖的一下就窜出了老远,还不忘回头冲老道吠了两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