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眼间林如海在徽州的三年任期便满了。中秋前林苏氏带着安哥儿、萱儿又回到了徽州。这两年林如海和贾敏也回过几次姑苏,外人不知,也不曾亲眼见到萱儿,只以为是贾敏怀孕了未曾宣扬,回姑苏时生了萱儿。林苏氏也顺势对外将萱儿的生辰说作年底,说小了一岁。便是家里的下人,除几人近身伺候的人外,其他来徽州后新买的粗使下人也都印象模糊了。
林苏氏原以为林如海任期满后会调任别处,却不想林如海自己奏请继续留在徽州。林如海的话是“走是定然要走的,却不是这样平平淡淡的走,总要留下点什么才是。”
这一留又是三年。六年间,林如海鼓励百姓们开垦荒地,并指导百姓们充分利用土地。山地丘陵一带的百姓们多多种植珍贵花木、茶、桑和药材,再由徽州的商人负责销往外地。而林苏氏暗中命商人们带来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被林如海圈了一块地方先行试种,证实确实产量高且极易成活之后便大力推广,以往无用的干旱贫瘠土地也开始都种满了庄稼。平原谷地依然种植水稻,却大胆引进高产新稻种。
又因徽州有长江、淮河等大河流流经,林如海除巩固原有堤坝外还在江河沿岸督促建造了多个水库、河塘。春夏水流充沛时储水,甚至洪灾时分洪,秋冬河流水量不足时放水灌溉。
或许是听林苏氏平日里“无意中”念叨的多了,林如海对工商之人并不像其他士人一样看轻,在不损害农业根基的时候,林如海还是很支持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这点在现今是极难得的。徽州原本商业就很繁荣,如今更上一层楼。徽州的商人说出去也是鼎鼎有名的,人们常以“徽商”称之。六年来,林如海未曾松懈,而他努力的成果也通过年年上升的粮食产量和赋税展现了出来。
偶尔闲暇时,林如海最大的乐趣就是教养林家的长子长女。萱儿如今也有了正经学名,林婧。婧,有才、美好的女子,乳名绮玉。只是众人都已叫惯了萱儿、萱姐儿,绮玉这个乳名形同虚设。两个孩子都是三岁开始启蒙的,这一点上,林如海有绝对权威,林苏氏和贾敏都反对无效。林如海的最大让步也只是同意林苏氏的提议,第一年就只早上下午各学习一个时辰,五日休一,让他们适应。第二年开始便要每日学满四个时辰了。
看着孙子孙女每天早上被叫醒上学时那迷蒙的双眼,那可怜兮兮的小脸,林苏氏只能表示爱莫能助啊!顺便庆幸一下自己一过来就是林如海的娘了,不用再去读书,嫁人,生子,也不必为衣食操心,还随时有下人精心伺候。林苏氏不免感叹,这日子可比前世过得舒服,看来自己穿得还比较有技术。
记至德三十六年,时六月,多暴雨,南方尤甚。常闻江口决堤,洪涝遍野。至八月,多地颗粒无收,民多以山间蓬草为食。唯徽州称奇,不见洪饥。
在至德三十六年江南大范围的洪灾饥荒中,其实徽州不可避免的也受了些损失,可跟其他地方比起来,实在算不得什么。在江南的一片哀鸿中,徽州并没有深刻体会到洪水的无情,粮食虽减产近半,却还是供了百姓一个温饱。再加上往年的存粮,粮食竟还算充足,百姓生活依然安稳,徽州一时间竟成了乐土。作为一州长官的林如海自然也更得了百姓爱戴。
在这样的情形下徽州这块“乐土”是极吸引人的,尤其是逃难的流民。在朝廷的赈灾到来之前,四面八方的流民大多把目光望向了徽州。面对各地的流民,林如海并未采取下属的驱逐建议,而是在城外建起了一个个流民村。
林如海对流民主张收容,安抚,粮食救济更是必然的。但粮食不能白给,需要流民以劳动换取。男子去修建房屋、道路、堤坝、水库、种植庄稼等等,女子去纺织、缝补、浆洗,就连老人小孩,也可去干一些打扫街道的活。官府给的粮食以甘薯,马铃薯,馒头为主,虽不精细,却绝对能填饱肚子,远胜以往朝廷赈灾给的一碗稀粥。因此,流民们也干得心甘情愿。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