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不是说穿越者就一无是处,在科学技术无法短时间内获得突破的情况下,改变一下生产的组织形式一样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譬如过去制造军械都是小作坊模式,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敲敲打打,又造刀,又造枪,既锻刀身也制作手柄,质量虽有保证,但效率很差,
大争之世,强者为王,这个强除了体现在人多势众上,还要体现在效率上。
一个工匠一天制造十把刀,和十个工匠每人每天制造一把刀,在结果上是一样的,但成本却大大缩减了。
怎样提高作坊的效率,这牵扯到生产组织上的事,认真地说李轨也是个二把刀。
但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在那摆着,还是很容易做出成绩的。
在李轨的精心规划下,军工厂的组织结构很新颖,很实用,效率很高。
这是属于李轨的专利,他不想与外人分享,所以故意设置了密码锁。
密码只有他一个人掌握。
别的人,纵然在里面干一辈子也未必能窥透其中的诀窍。
因为这种理念上的差距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千八百多年!
粮食问题解决了,军械问题也解决了。
然后李轨就对现有的军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编。
新的军队整体上分为两大部分,正规军和乡军。
一切吃粮当兵,把打仗作为职业,指着从军出人头地的人都是真正的战士,由这些真正战士组成的军队就是正规军。
反之,那些寓兵于农,有一定训练和战斗力,离土不离乡的军队就是乡军。
正规军里又分两大派系,李轨的嫡系中央军和边郡的边军。
这其中自然是李轨的嫡系势力最强。
时间反复证明,盲目照搬照套后世军队,尤其是现代军队的编制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这里是三国,有它的特点,军队需要接地气,不能听凭某人的喜好搞一些花架子。但这并不表示,李轨在军队的编制上就一定要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事实上他的军队在编制上从来都是古今混搭的,好用就行。
李轨把军队的首脑机关统一整编进军府,军府者,军队最高统帅部也,与最高行政机构司农府、最高司法机构法堂并列。
军府之下细分若干职能部门,基本上还是沿用辽东时的那一套。参谋部执掌作战,军务部负责军需粮草。变化也是有的,那就是把护军院一分为二,将军事审判机构独立了出去,单独成立军法法院。
另外就是加强了军事情报机构,入关之后的情况表明,这一块以前做的很不好,形同虚设,犯了很多致命的错误。
军府之下,辖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下辖若干部,军为虚,部为实。部的编制也突破一千人的限制,改为保底一千,封顶一万。
军、部的设置是李轨的创新,用来弥补大兵团作战时编制上的不足,而部以下的编制跟其他汉军别无二致,这种细微处的东西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并不容易撼动。
五军中,中军是嫡系中的嫡系,原本就是辽东军的主力,其最核心的则是追随李轨一起入关的原辽东军中军右厢,人数约五千人。
中军主将由李轨亲自兼任,主要将领有赵云、太史慈、周兴、王攀、皇甫存、朱骏等。
除了中军,前军地位最高,前军主力也是辽东军,但入关后征募的健儿也为数不少,前军主将是管亥,大将有胡靖等人。
挨着前军的是后军,后军地位虽然很高,但战斗力一般,不过资格很老,跟李轨的关系也非同寻常,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涿郡哭宋寨时,军中很多将领都是李轨那时期培养出来的。
后军的主干是铁旗部,由李轨的结拜兄弟石重、夏侯忠统领,军中有很多人都曾是刘琰的部下,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又十分排外,一般人根本不敢沾身。
左军主要是李轨在河内时整编的河内军,有相当一部分是胡轸投降时带过来的凉州军。
主将文丑,副将有胡轸等。
排名最后的右军,组建时间不久,主干是被改编的乐浪郡和太原地方军队,由大将张辽统领,副将有张扬的旧部张成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譬如过去制造军械都是小作坊模式,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敲敲打打,又造刀,又造枪,既锻刀身也制作手柄,质量虽有保证,但效率很差,
大争之世,强者为王,这个强除了体现在人多势众上,还要体现在效率上。
一个工匠一天制造十把刀,和十个工匠每人每天制造一把刀,在结果上是一样的,但成本却大大缩减了。
怎样提高作坊的效率,这牵扯到生产组织上的事,认真地说李轨也是个二把刀。
但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在那摆着,还是很容易做出成绩的。
在李轨的精心规划下,军工厂的组织结构很新颖,很实用,效率很高。
这是属于李轨的专利,他不想与外人分享,所以故意设置了密码锁。
密码只有他一个人掌握。
别的人,纵然在里面干一辈子也未必能窥透其中的诀窍。
因为这种理念上的差距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千八百多年!
粮食问题解决了,军械问题也解决了。
然后李轨就对现有的军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编。
新的军队整体上分为两大部分,正规军和乡军。
一切吃粮当兵,把打仗作为职业,指着从军出人头地的人都是真正的战士,由这些真正战士组成的军队就是正规军。
反之,那些寓兵于农,有一定训练和战斗力,离土不离乡的军队就是乡军。
正规军里又分两大派系,李轨的嫡系中央军和边郡的边军。
这其中自然是李轨的嫡系势力最强。
时间反复证明,盲目照搬照套后世军队,尤其是现代军队的编制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这里是三国,有它的特点,军队需要接地气,不能听凭某人的喜好搞一些花架子。但这并不表示,李轨在军队的编制上就一定要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事实上他的军队在编制上从来都是古今混搭的,好用就行。
李轨把军队的首脑机关统一整编进军府,军府者,军队最高统帅部也,与最高行政机构司农府、最高司法机构法堂并列。
军府之下细分若干职能部门,基本上还是沿用辽东时的那一套。参谋部执掌作战,军务部负责军需粮草。变化也是有的,那就是把护军院一分为二,将军事审判机构独立了出去,单独成立军法法院。
另外就是加强了军事情报机构,入关之后的情况表明,这一块以前做的很不好,形同虚设,犯了很多致命的错误。
军府之下,辖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下辖若干部,军为虚,部为实。部的编制也突破一千人的限制,改为保底一千,封顶一万。
军、部的设置是李轨的创新,用来弥补大兵团作战时编制上的不足,而部以下的编制跟其他汉军别无二致,这种细微处的东西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并不容易撼动。
五军中,中军是嫡系中的嫡系,原本就是辽东军的主力,其最核心的则是追随李轨一起入关的原辽东军中军右厢,人数约五千人。
中军主将由李轨亲自兼任,主要将领有赵云、太史慈、周兴、王攀、皇甫存、朱骏等。
除了中军,前军地位最高,前军主力也是辽东军,但入关后征募的健儿也为数不少,前军主将是管亥,大将有胡靖等人。
挨着前军的是后军,后军地位虽然很高,但战斗力一般,不过资格很老,跟李轨的关系也非同寻常,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涿郡哭宋寨时,军中很多将领都是李轨那时期培养出来的。
后军的主干是铁旗部,由李轨的结拜兄弟石重、夏侯忠统领,军中有很多人都曾是刘琰的部下,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又十分排外,一般人根本不敢沾身。
左军主要是李轨在河内时整编的河内军,有相当一部分是胡轸投降时带过来的凉州军。
主将文丑,副将有胡轸等。
排名最后的右军,组建时间不久,主干是被改编的乐浪郡和太原地方军队,由大将张辽统领,副将有张扬的旧部张成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