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科举的变动-第2/3页

加入书签
    这个场面倒是同苏长青小时候和同学吵架,双方为谁才是小狗的问题讨论一个下午一般无聊。

    朱由检抬了抬手,让身边的王承恩出声喝停了下方官员们的争吵,看着殿内的众官都安静下来望着自己后,他用手指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才一脸疲惫的说道:“众卿的主张朕都听见了,你们有人说晦庵先生的那些事是真实的,因为有书籍记载下来了;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当时朝党争,是对晦庵先生的污蔑。”

    说到这里,朱由检放下了按着太阳穴的手,认真的从下方官员的脸一一看了过去,看完之后才忽然提高声音冷峻的说道:“不管晦庵先生的这些事情是不是事实,让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写的典籍同至圣先师的章相提并论,合适么?”

    “陛下…”刘宗周有些心切的想要向崇祯辩解。

    但是朱由检抬起了右手拒止了他打断自己的话语,接着说道:“孔孟两位先师都是万世之师表,他们这么多年来,何尝因为这些事被人质疑过?

    四书更是两位先师留下教化世人的化典籍,先不说晦庵先生的为人是不是知行不一,但是对于四书的了解,难道他能孔孟亲传弟子更深刻?

    既然孔孟的亲传弟子都没有试图去注解两位先师的大道,为什么反而要把晦庵先生当做不可侵犯的正确答案呢?难不成在晦庵先生之前,历朝历代的士人都读错了书不成?”

    崇祯的话语如同往平静的池水丢下了一块石头,再次激起了朝堂内官员们的窃窃私语。自南宋宁宗嘉定五年把和列入学官,作为法定的官方教科书后。一直是元、明两朝的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而程朱理学也成了官定的儒学正统,数百年下来,理学虽然因为固化而衰落了下来,但是对于士人的影响还是极大的。

    但是自心学兴起之后,理学禁锢下的大明士人,终于在思想掀起了反道学的浪潮。何心隐、李贽等学者的出现,对死水一潭的理学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何心隐、李贽每到一处讲学,便有数千人闻名而来听课。

    而天下的士人对于科举考试必须要以作为标准答案,和繁琐的八股作答方式,也早有不满了。认为科举是一种禁锢思想,消磨士人志气的囚笼的想法,也大有人在。

    即便是在朝堂的官员们,也有人在私下发过牢骚,说:聪明才智之士,尽为制艺试帖所牢笼,视章为古杂作,视学问为杂学外道,故泊没于代圣立言之八股,剪裁工丽之五言八韵,而学遂不可问也。

    但是各位官员虽然私下里如此发着牢骚,却没有一人愿意冒着天下之大不为,提出要改革科举的,毕竟这可是有可能得罪天下读书人的事。

    然而崇祯借着对朱熹人品的质疑,想要把剔除出科举的官方教科书去,却没有多少官员想要反对的。

    算是想要维护朱熹个人名誉的官员,也未必全是赞成把当成四书的官方解释版本的。一方面某些学者同样不觉得,朱熹的解释是孔孟先圣的原意;另一方面的存在,已经开始阻碍理学的继续发展。因为朱熹的神化,使得后人无法对这部集注作出任何变动,这也造成了理学走向僵化和没落。

    因此当皇帝颇有意动,想要把请出科举正规答案时,反对者倒是没有刚刚反驳吴淳夫等人的这么多了。

    刘宗周自然是不能看着崇祯这么做的,虽然他也隐隐知道,现在的科举百弊丛生,成了某些人的谋利之途,真正的人才选拔不来,倒是一些满腹功利,蝇营狗苟之辈充斥于朝堂之。

    但是作为理学的门徒,他还是无法在皇帝动摇理学地位时袖手旁观的,不过他的这种反对远不如刚刚这么激烈了。不过饶是如此,还是有着百名官员跪在殿前,泣不成声的请求崇祯莫要违背祖制。

    这个时候以徐光启为核心的支持新学的官员,同吴淳夫等紧跟着崇祯的官员终于站在了一起,支持崇祯把挪出科举考试的范围。

    朱由检评估了下双方的人数,终于开口决定道:“朕觉得,不如这样。朱公先生身的疑点没有搞清楚之前,先暂停作为科举标准答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