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与明议和三-第2/3页

加入书签
    天聪七年1633年六月初二日,皇太极在一次讲话中谕令将士对新附之众,“一切勿得侵扰”。在皇太极影响下,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纷纷归降了后金。皇太极率诸贝勒出迎至浑河,行抱见礼,以示优隆。孔、耿不仅带了一万二千多精壮官兵及红夷大炮等,而且促使明朝的辽东海防很快崩溃了。之后不到四个月,明镇守广鹿岛的副将尚可喜就步了孔、耿后尘,皇太极称赞他“识时势之向背”,“残破海防,实为我功”。到天聪七年1633年马光远统领汉兵时,实际形成了一个汉军旗,满语叫乌真超哈。孔、耿、尚所领兵也是汉军。在此之前,蒙古旗兵也已形成。天聪八年1634年三月十三日皇太极在沈阳城郊阅兵,参加的有满洲八旗、蒙古二旗、旧汉兵一旗,共十一旗。和以前有很大不同的是这时的军队已从私人武装变为国家的军队了。

    称帝改号

    丙子胡乱、清兵入塞

    天聪十年1636年,萨哈廉让诸贝勒检讨过去,表示今后忠诚效力,皇太极答应可以考虑了。然后皇太极又以“早正尊号”征询汉官儒臣的意见,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都表示赞成。萨哈廉又召集诸贝勒各书誓词,向皇太极效忠。“外藩”诸贝勒闻讯也请求上尊号,皇太极同意了。上尊号的准备活动至天聪十年三月末大体就绪。于天聪十年1636年五月,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其后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战争。

    丁丑下城

    1636年十一月十九日,皇太极以“朝鲜败盟逆命”为由,决定发兵讨伐。十二月二日十时,皇太极率军起行。朝鲜国王李倧预料“朝夕被兵”,寄希望于明朝支援,实际落空了。清军于十二月十日渡鸭绿江,十三日抵安州,来势凶猛,史称“丙子虏乱”。第二年正月初七日,清军战胜朝鲜全罗、忠清两道援军,李倧逃到南汉山城“势穷情迫”,称臣请罪。皇太极要求严惩朝鲜挑起衅端的大臣,同时造船发兵攻入江华岛,获朝鲜王妃、王子及阁臣等人。三十日,李倧亲至皇太极面前伏地请罪,史称“丁丑下城”。举行受降仪式后,当即留下其长子及次子为质,其余被俘妻子家口二百余人遣送还京。二月初二日,皇太极自朝鲜班师。从此清朝代替明朝把朝鲜变成了藩属。朝鲜对清朝由以前的兄弟之称,更执藩臣之礼。不久阿济格领兵攻克皮岛,斩明将沈世魁等,彻底解除了清朝攻向关内的后顾之忧。

    皇太极对明朝的军事行动仍因山海关的阻隔,分成为入口之战和关外之战。崇德年间一共发动了三次入口之战,每次作战都分出一部分兵力在关外,以为牵制。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派阿济格等领兵出战,这是第一次入口之战。俘人畜十七万九千八百二十,生擒总兵巢丕昌。崇德四年1639年三月,清军渡运河,攻破山东济南府,克城败敌,俘人口二十五万余,四月凯旋。清军最大的损失是扬威大将军岳讬死于军中。崇祯帝不但宣布了京师戒严,而且非常忧虑,以致在农民军和清军都攻上来的时候,宁肯暂时放松对农民军的围剿,而把主要力量调到抗清战场上。

    奠定基业

    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清军修义州城。过去清军分出一部分入关,现在全力用于松锦大战。崇德六年1641年八月,皇太极见形势危急,不顾鼻子出血,经

    过六天急行军到了松山。皇太极亲征,大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他部署清军自乌忻河南至海,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再在高桥设伏,围追堵截,处处有备。二月十八日清军入松山,生擒洪承畴。三月初八日,锦州城内的祖大寿也以孤立无援被围一年后投降。四月,清军又攻克塔山、杏山,并毁二城。至此,松锦决战以清军胜利告终。此战歼灭明军五万余人。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