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大案(万16)-第3/5页

加入书签
    其实有时候想想她和上官知的相遇,冥冥中似有天意,樊家、大殿下都是大媒人。

    ……。

    彭方郎在接下来的几天,发觉自己干了一件蠢事,那就是在国舅面前指责长公主。

    他是外官,虽然在京里有些知己书信往来,但个中深浅,总不如自己身在其中知道的透。

    他喃喃的对自己道:“这说明二摄政并不冲突?”

    彭方郎敢大张旗鼓在上官国舅面前放肆,就是他听到过一个消息。

    国舅几十年执掌朝纲,以前俞太傅不是他对手。因他的姐姐是上官皇后,大殿下参政后也仰他鼻息。

    摄政长公主,真的好吗?

    国舅会喜欢吗?

    传言中,国舅并不喜欢。因为长公主是个女子,因为安佑王和国舅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好。

    楚云期和上官国舅在孙子上的争执,因楚云期的个性张扬和不避讳,多少让人看出不和气。

    这也是上官国舅和上官知对楚云期不满的最有力一点。

    说到公事,安佑王避嫌。说到上官廷和女儿,他一准儿不知道避嫌二字怎么写。

    在远离京都的外省土地上,谣言纷纷说上官知娶楚姑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上官知曾在没有兵马的情况下,在西宁公然宣扬退婚,向西宁王府求亲。

    在这一点儿上,上官知因出身的不同,而和岳父楚云期的风格不同。

    上官知不是个避嫌的人,他喜欢,他就求亲,他才不管当时和以后会怎么说,就是在当时,说他以亲事而求得西宁王助力,也大有人在。

    而楚云期呢,他一开始是不敢接受铁氏的情意,屡辞多回,直到铁氏弃家到江南,他不是负心人,也没有铁石心肠,不可能辜负铁氏,才成就这段美满姻缘。

    闲话出来的千头万绪,楚芊眠当然也跑不掉。

    有人说楚芊眠为人狡黠,抓住机会把小太子抱在怀里,小太子熟悉了她,就和她亲近,不让她抚养,小太子就哭。

    最后一句,居然猜对。

    有人说上官知看出楚芊眠会牢牢系住小太子,为巩固上官家地位因此求亲。

    说这种话的人否定兵马一说,因为楚芊眠只算西宁王府的表姑娘,西宁王凭什么为她定亲就出兵?

    彭方郎听到的版本,可以说两耳塞满,判断上难免会出错误。而他自己的内心,渐渐不满跟随国舅出关的官员,也让他自己颇受影响。

    一开始没有不满,是觉得他们死里逃生。新丰帝平南,最先得到重用的,当然是出生入死那些。最后封赏最高的,也是这些。比如长公主楚芊眠深入海岛,都说国舅一定心里不平衡。

    彭方郎就在那个时候觉得不公平,怨言在心底滋生。所以,他把上官国舅想的更和他一模一样。

    以至于这一回进京碰了不大不小的软钉子。

    如果上官国舅对他斥责摆脸色,彭方郎只会不服气或者害怕,倒不会心里没边际的发虚。

    这种虚空的整个人都可以吞没,不管怎么挣扎也无处着力的感觉,只有自己最明白。

    办错了事情。

    他不应该蔑视国舅,更不应该在他面前说长公主不好。纵然翁媳不好,国舅也不会表现出来。

    具体哪里出错?

    因彭方郎说的话,是进京路上深思熟虑过,所以他能知道的,就是貌似送出很多把柄。

    他在驿站里坐立不安,不时自语:“证据?国舅?殿下……。”外面有人进来,走到他面前,彭方郎也没发现。

    “彭大人,您这是怎么了?”

    哭丧脸的嗓音,让彭方郎醒神,一看吓一跳,这不是他竭力保住不肯让拿的那几个人吗?

    他忘记身处驿站,一惊多高:“你们怎么来了?不是说诬告吗?”

    哭丧脸的几个人有些回魂:“彭大人你没事吧?”看看气色又好了,纷纷有了疑惑。

    几个人神情不对,是刚才一个照面,让彭方郎吓的。

    彭方郎请他们进房:“我没事,正在找人帮忙斡旋,但是你们怎么来了?一旦提审用刑,五木之下只怕你们熬不住,岂不是把我也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