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摔碎山河-第9/10页

加入书签
  李绩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又深受太宗皇帝信任,是唐初唯一一个享受了赐姓待遇的名将(李绩是姓徐的,徐敬业就是他的孙子),他对李唐确实也很忠心,而武则天将会屠戮李唐一族,早在贞观年间已经有传闻,太宗皇帝对此也深以为是,在这种情况下,忠心耿耿的李绩为什么还会赞同册立武则天为后?他究竟是基于何种原因而加入饿犬凶猛的盛会的?

  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这是由李绩的性格所决定的:他是一个很善于审时度势的人,出言也很谨慎,唐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门政变前夕,秦王“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绩,绩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临终前夕,唐太宗唯恐李绩身为两朝元老,难以驾驭,特意贬他出任叠州都督。上谓太子曰:“李绩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绩为叠州都督;世绩受诏,不至家而去。”

  李绩才智不凡,但是你对他没有恩典,怕他不能臣服你,我今次罢免他,如果他什么都不说立刻赴任,我死之后你就招他回京担任仆射(那是个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呢),亲之任之,视为重臣;如果他徘徊观望,不肯离京,那么,你立刻杀掉他以绝后患。

  结果如何?

  五月,贬谪李绩的圣旨一出,李绩二话不说,欣然接受,都没有回家,下朝之后直接就赴任去了。

  李治因此对他格外放心,继位后不久,就将他从叠州召回,授任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进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不久,又拜尚书左仆射。倒是他自己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惧怕盈满,主动上表请求解除左仆射职务,但仍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知政事。永徽四年,高宗又册他为司空,而早在贞观年间,李绩以勋庸图形于凌烟阁,至此,高宗又命人为他画像,并亲自为他写序,恩宠冠绝一时。

  生死存亡之际能够逆转乾坤,说明他实在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呢,大凡情商高的人,通常都不会硬碰硬,所以在皇权争斗的过程当中,当武珝羽翼渐丰,又得圣上力挺的时候,李绩会以“家事”为由寻求脱身,以避开漩涡,保全自己,是不无可能的。

  除此以外,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也有很多人相信:李绩之所以赞同高宗皇帝册立武则天为后,其实是对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报复!

  这种报复起因就在于太宗皇帝临终时候的安排。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太宗皇帝病危,弥留之际,他在翠微宫任命了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为首的顾命大臣群,要求他们受遗令辅政,尤其是因为书法优美深得他喜欢的褚遂良,彼时他拉着李治和王氏的手,对褚遂良说:“肤佳儿佳妇,今以付卿。”

  这些莫大的荣誉,身为开国元勋、功绩远在褚遂良之上的李绩却没有享受到,他没能入顾命大臣群也就算了,太宗皇帝甚至还贬谪了他。

  那是一种折辱。

  李绩的情商很高,他可以忍耐,并且在第一时间内选择了最正确的做法,但这不表示他不恨,不心怀不满,只不过他将恨和不满藏在心里,不给任何人知道。

  他忍耐着,竭尽全力的忍耐着,五年之后,老天终于眷顾了他,太宗皇帝从前选定的佳妇,为着一己之私,居然下蛊诅咒圣上,而连太宗皇帝都不忍出手相害的那个注定要搅乱李唐江山的女人,也不负所望的得到了圣上全心的注意,成为他掌上明珠恩宠,甚至为她生出废后的主张,李绩认为,他报复的机会来了。

  所以他才会明知武珝性格坚韧日后很有可能会统御相对懦弱亲善的李治,还是对她投了关键性的一票,使武珝得获全胜,而此后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悲惨的遭遇,也平服了他当年落难之际因两人都置身事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愤怒,当然,这是后话了。

  究竟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原因,或者说两者都有可能,因为盛唐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我们再没有办法探索到,就我本人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我其实都可接受,李绩是初唐诸多名将中我最无保留喜欢的一个,犹记得隋朝名将贺若弼在生时候,曾为当时还是太子的杨广品评当世名将杨素、韩擒虎和史万岁,说杨素是猛将,却不是谋将;韩擒虎是斗将,却不是领将,史万岁是骑将,却不是大将,此言得到杨广赞同,然则以贺若弼的标准来评判,李绩多谋善断、又能独当一面,他可算既是谋将,又是帅才,也就是贺若弼所说的“领将”;唐太宗也曾说:“李绩之才,古之韩、白、卫、霍(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书上记载, 唐人称本朝名将,必首推李绩,唐肃宗时又将他列入上古至今的十大名将,像他这样零缺点的战将,米大婶怎么能够不垂涎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