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第3/4页

加入书签
    “从来福祸相依,我们既然已经来了这里,抱怨后悔也是无济于事。咱们一腔热血,又是青年气壮,何苦做出那一番可笑脸孔。我听闻隔壁知青又哭又闹,仿佛地痞泼妇,实在不应该,难道学了那么久的书,就只学会了抱怨不休别的不说,咱们做的播种机,若是在城里,咱们有机会做么什么样的坏事,咱们努力,就能转为好事。”

    “你们都有人牵挂,我却是被放逐的,家中五六个兄弟,个个招人喜欢,所以最后我来了两年,家里就仿佛全然不记得还有一个儿子在外头。要说不怨,未免太过清高,要说怨恨,也是太过苦恨,总还有一丝不甘。幸而遇到诸位兄弟姐妹,虽然没有血缘之情,却有同胞之爱。有大家关怀,我是再没有可抱怨的。农村怎么样照样能成就事业。”

    “咱们能聚在一起就是缘分。何况村里的大队长等人都好,工作虽然辛苦,日子哪怕艰难,也不至于忍饥受冻。还有一群挚友,可以分享哀乐,有书一起看,有好吃的一起吃。以往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看轻了,觉得来了这里就只能种地,却不知道自己还有别的用处,所以日子难过。如今我想了,我们学了那么多年,难道只能沉默等待别人给我们机会同志们,别忘了,咱们可是过来农村大有作为的,怎么能被眼前的困难压倒”

    “书恒同志说的是,别的不说,咱们有几位做机械的,完全可以继续开发减轻农民负担的小机器。还有咱们成绩好的,我们就去办学校。上头要是不批准,咱们自己办,下了工还有时间,拿出来教孩子读书,不比枯等好明天我们就去找大队长,去找公社的社长。”

    大家一时间被说得热血沸腾,纷纷叫好。

    机会不是等来的,是争取来的,播种机的成功,就像是一个小火苗,把知青们的热情重新点燃了。

    他们还年轻,年轻就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改变。

    老知青们果然就向大队长提出申请,要办一个小学,他们知青里多的是读书人,至少也是个初中毕业,大部分都是高中生,不怕上课的人多,就怕人不学。

    大队长找公社反应,公社那边含含糊糊,不说能,也不说不能。社长被大队长堵了几次,最后给了提示,村里自己办小学这事儿没有先例,要想成,就跟公社办工厂一样,你办好了,村民都按了指印说要办,上头的领导不行也得行。

    就像是前些日子,那个某国营工厂的厂长,按着卖出去的商品的利润给员工发福利,卖得多发得多,员工就拼命干活,一年涨了两倍的产出,但后来被人告发,厂长差点坐牢去了,员工就闹了,最后那厂长不还是不痛不痒什么事都没有

    z省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基层领导都是本地出来的,想要保住地位就要得到本地人的支持,所以做事情不能只考虑上头的意见,还得考虑底下民众的意见。

    这就造成了这样一样现象,民不举,官不究,公社工厂和自由市场如雨后春笋一样,也像是野草一样,烧不尽杀不完。

    公社工厂就不说了,正规的,根据人民公社条例上看,合情合理合法,别的不说,村里还有个笋干加工厂在村里杵着呢,一年能给村民带来十多块的利益。

    曾经一段时间销声匿迹的自由交易市场,也就是黑市,在这边一向是半公开的存在,乡下的老太太拿着鸡蛋去换火柴针线,城里的老太太拿着钱去换鸡蛋,哪怕是街上的巡逻队都当自己眼瞎看不到。

    一般风声紧的时候,自由市场关闭几日,等人一走,自由市场的大门就又开了。

    公社领导这么说,村里几个小领导一商量,“那咱们自己办,就拿以前老仓库做教室,现成的老师,干嘛不学不学就是吃亏,傻子才不学。咱们都有孩子,自己做睁眼瞎还不够,孩子还做睁眼瞎别的不求,回头我家小子要能像知青们一样搞出一个播种机,我就是做梦我都能笑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