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天下大定,觅封侯-第2/3页

加入书签
张角的败亡在有识之士眼中,自然觉得是理所当然,但在底层穷苦百姓眼中却似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席卷天下之势的百万黄巾军,前段时间还将官兵围困,现在却突然说败就败了呢。

大汉的余威毕竟还在,所有百姓在低声谈论之中,也还是觉得,皇上毕竟是皇上,不是旁人所能随意触犯的。

这些在百姓眼中并不关温饱的事情还是翻不起太大的风浪,甚至许多人还暗中为大贤

能推翻皇帝暴政而有些可惜,但紧接而来却是一个又欣鼓舞的消息。

当第二匹手持皇命进入安邑城门的时候,所有人感觉,原来战争结束,对于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光和七年,张角起义,史称黄巾之乱,这在另外一个历史上最为浩大的农民起义却因为某个外来户的偶然插手,爆发得突然,同时也结束的仓促。

张角临阵病发,猝死广宗,中郎将皇甫嵩戮尸枭首,宣告黄巾起义的彻底失败。

便在大军回师洛阳之后,作为一场重大的胜利,群臣集体上谏,请帝改元,大赦天下。

贼灭,帝心喜,欣然准允,改元中平。

紧接着自然是百姓关心的大赦天下,减赋一年,虽然实限很短,但至少,让所有人觉得那要命的日子似乎可以微微松上一点。

有毕竟比没有好……尤其在年年苛捐杂税不堪的时候,能够减赋一年已经是所有人不敢奢望的事情了。

当第三道皇命下达的时候,使得河东再一次欢腾起来。

在识字的人口中竞相传颂,这些百姓终于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直尊敬的河东卫家小公子竟然也是这场平叛战争中,出力甚大的英雄。

所有河东百姓,人人在这时候倒觉得理所当然。卫宁在河东,虽然深居简出,但每每外出喝酒时,也趁着救济了不少百姓,留下的善名却不少。而同时,似乎是为了卫宁的身体而向上天祈福,卫家主母,也时常做些善事。早有穷苦百姓对卫宁乃至于卫家是发自内心的尊崇,而卫宁那行为举止投手间,也是偏偏有礼而带有书卷气息,这是文人该有的骄傲,所有人自然也把卫宁当做学腹满车的才子。

前段时间听闻卫宁出外游学,而此刻听闻,原来那个和善而饱读诗书的公子竟然在军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大功。现在连皇上都亲自诰命下来,好似得了封赏的是他们一般,人人奔走欢告,倒忘记了前段时日一直议论不停的杨奉和徐晃。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平定天下,自然便轮到了论功行赏。在黄巾之乱,作为最高统帅的两人,皇甫嵩和朱隽官阶上升自然是理所当然。

左中郎将,汉都乡侯皇甫嵩,领军平贼有功,封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加封槐里侯,食邑槐里,美阳两县,共八千户。

右中郎将,汉西乡侯朱隽,同为有功,封右车骑将军,领河南尹,加封钱塘候,增食邑五千。

皇甫嵩,朱隽又联名表奏卢植有功无过,是以卢植官复原职。而其余人等,如曹操,孙坚,杨奉等人,也得皇甫嵩,朱隽表奏。黄巾平定,灵帝自然也松了一口气,对于两名大汉功臣的表奏自然是一概应允。曹操除济南相,孙坚任别郡司马,而最后,在这场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杨奉自然封赏优渥,尤其在杨氏这块招牌之下灵帝对其大加赞赏。

虎贲校尉杨奉,领执金吾,封晋阳侯,食邑四千户。对比杨奉的功劳和名望来说,这样的封赏不可谓不大,四千户的食邑在当时除去皇家,已经是少有。

而最后,一想到杨奉的武功,自然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到了卫宁身上。事实上,在皇甫嵩和朱的表奏名表里,确是还有卫宁的名字。

曾经皇甫嵩和朱隽便已经上表过卫宁的功绩。作为大汉权力基层,众郡士族必须要推出一个代表,作为安抚人心之用。卫宁在皇甫嵩,朱乃至于朝堂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确是不二之选,而其父作为与土豪斗争维护士族利益的“先驱者”自然也赢得了许多朝官的好感。

有包括杨奉,朱隽等功臣联名力保,灵帝虽然贪图享乐,但毕竟不是傻子,朝中半数有人举荐,这不一定会是好事。尤其在州郡不稳的情况下,对于地方不该放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