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除了圆缺和大有变化,还会引起日蚀和月蚀现象。交点月:是指月球绕地球公转,连续两次通过白道和黄道的同一交点所需的时间。黄白道的交点是不断移动的,移动方向和月球的运动方向相反,作逆向运动,移动周期是18.6年。这个周期也是地球的章动周期。是由于太阳对地月系统的摄动造成的。南北朝的祖冲之已测得交点月为27.日,现代测量结果为27.。
“当朔月遇上交点月时,发生日蚀,当望月遇上交点月时,发生月蚀。因此,日月交食周期既是朔望月的整数倍,也是交点月的整数倍。
“年也可分为回归年和恒星年。我们平常所的一年大约365.25,这个是指回归年,它是从日相变化和节气变化的长期观测中得来的,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也是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所以又称‘太阳年’、‘季节年’。回归年的平均长度为365.。
“而恒星年是指地球中心从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该点所用的时间,是地球绕日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的平均长度为365.。
“恒星年比回归年要长20分24.5秒,即0.34时。这个差异被称为岁差。为什么会有岁差呢?
“自转的地球就像是一个旋转的陀螺,旋转的陀螺会产生进动,地球的自旋也会产生进动,进动速度大概每71年1度,大约26,000年会完成一周。进动并不改变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由于进动的方向和地球公转的方向相反,就造成春分点会不断西移,所以回归年要比恒星年短。这就是造成岁差的原因。
“岁差是地球公转和地轴运动相结合的结果,这种结合决定了二分二至地球位置不是定点,而是在公转轨道上不断西移的动点,从而导致地球公转一周不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变化一周。
“级绕黄道轴的进动,会造成不同年份春分点,北斗的斗柄角度发生微的旋转,大概26,000年会旋转一周。因此,用星相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要用据此进行修正。每6500年会相差约90度。
“跟春夏秋冬季节相关的是回归年,所以我们的历法用的都是回归年。就象月用的是朔望月而不是恒星月,日用的是太阳日而不是恒星日一样,都是从适应地球饶日常生活来角度来选择的。
“其实,由于地球绕日轨道是椭圆。黄道,并不是一个正圆。当我们简单计算春分点和秋分点的时差时,就会发现地球轨道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椭圆。从春分到秋分,3月21号到9月23号是186;从秋分到春分,9月23号到3月21号是179,相差了7。这种差异会导致在黄道的不同位置太阳日和朔望月的长度都会发生微的变化,这些变化都隐藏在了大月的设置里。大月的确定不是表面那么简单。而太阳日和朔望月的概念也只是周期性的平均值而已。
“而事实证明,地球的自转周期——日也并非固定不变的。它存在三种变化。
“一、从长期来看,地球的转速在减慢。自转周期约合每35,000年增长1秒,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年来已累计慢了2个多时。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据推算,3.7亿年以前,泥盆纪中期时地球上的一年有400左右。二亿年后,一年仅有三百,一会变成三十时。
“二、周期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从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变慢,秋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三、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非常复杂,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比如陨石撞击,陨石相对于地球的角动量就会影响地球的自旋速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当朔月遇上交点月时,发生日蚀,当望月遇上交点月时,发生月蚀。因此,日月交食周期既是朔望月的整数倍,也是交点月的整数倍。
“年也可分为回归年和恒星年。我们平常所的一年大约365.25,这个是指回归年,它是从日相变化和节气变化的长期观测中得来的,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也是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所以又称‘太阳年’、‘季节年’。回归年的平均长度为365.。
“而恒星年是指地球中心从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该点所用的时间,是地球绕日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的平均长度为365.。
“恒星年比回归年要长20分24.5秒,即0.34时。这个差异被称为岁差。为什么会有岁差呢?
“自转的地球就像是一个旋转的陀螺,旋转的陀螺会产生进动,地球的自旋也会产生进动,进动速度大概每71年1度,大约26,000年会完成一周。进动并不改变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由于进动的方向和地球公转的方向相反,就造成春分点会不断西移,所以回归年要比恒星年短。这就是造成岁差的原因。
“岁差是地球公转和地轴运动相结合的结果,这种结合决定了二分二至地球位置不是定点,而是在公转轨道上不断西移的动点,从而导致地球公转一周不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变化一周。
“级绕黄道轴的进动,会造成不同年份春分点,北斗的斗柄角度发生微的旋转,大概26,000年会旋转一周。因此,用星相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要用据此进行修正。每6500年会相差约90度。
“跟春夏秋冬季节相关的是回归年,所以我们的历法用的都是回归年。就象月用的是朔望月而不是恒星月,日用的是太阳日而不是恒星日一样,都是从适应地球饶日常生活来角度来选择的。
“其实,由于地球绕日轨道是椭圆。黄道,并不是一个正圆。当我们简单计算春分点和秋分点的时差时,就会发现地球轨道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椭圆。从春分到秋分,3月21号到9月23号是186;从秋分到春分,9月23号到3月21号是179,相差了7。这种差异会导致在黄道的不同位置太阳日和朔望月的长度都会发生微的变化,这些变化都隐藏在了大月的设置里。大月的确定不是表面那么简单。而太阳日和朔望月的概念也只是周期性的平均值而已。
“而事实证明,地球的自转周期——日也并非固定不变的。它存在三种变化。
“一、从长期来看,地球的转速在减慢。自转周期约合每35,000年增长1秒,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年来已累计慢了2个多时。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据推算,3.7亿年以前,泥盆纪中期时地球上的一年有400左右。二亿年后,一年仅有三百,一会变成三十时。
“二、周期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从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春变慢,秋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三、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非常复杂,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比如陨石撞击,陨石相对于地球的角动量就会影响地球的自旋速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