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落叶乱为堆,
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
任他着地自成灰。
《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消除杂念达到自净其意,就是止了。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校这是做到止的前提。如果心里心思很多,止就很难了,或者,是不可能的。
其实二狗还好,他本来傻,心思单纯,尘缘较少,牵挂无多。修止的条件已经很好了。又有了龟息功的基础,初步的止观功夫还是容易上手的。他经过几的习练,也慢慢地找到了一些感觉。
二狗发现,原来止是不可以追求的,越追越是没樱当你不想它的时候,它却在不经意间来了。他想:如果我不知道止观这件事,是不是反而容易修成呢?就像有些事情,一旦告诉你你反而得不到了。
所以给别人法是很难的,不指点吧,他不知道,指点吧,他老是盯着你的手指头看。你跟他止观,他观成了止,止成了观。所以干脆一句:信则有,不信则无。因为破了反而没用了,就让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了事,他念多了,也就止了。当然,念“扫帚”也是一样的。唉,又破了。
当然,光做到了止,也还是不够的。止是不能断惑的,往往坐成了枯禅,没有智慧产生。而且一般人修止的时候都容易犯困。要破除止的局限,还需要修观。
止是静的功夫,观则是动的功夫。止观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就如一个车子的两个轮子。
观,白了,就是观想、想象。比如观想丹田有一颗丹、观想莲花、观白骨、观阿弥陀佛庄严法相、观日观火观水观四大。观的时候不能急,要从容地观,用心去“照”,细细地品,火慢慢地炖。观其实也是另一种静。不是散心,而是专心。守一其实也是一种观,止未修成的时候,其实人都在观,只不过可能是乱观。当观能观到空的时候,其实止也就差不多了。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想,但又不是不想。是不想而想。一开始是用大脑去想,但是到后来就不需要用大脑想了,是用“心”去“照”。
刚开始修观的时候,二狗总是“拿不起”。观什么,什么就没了,总是观不出个样子来。观了半,结果观成了止。
有时候,乱绪来了止不住,把止又修成了观。于是二狗干脆就观它,结果一观它反而不见了。
也就是,二狗有时候想止却得了观,想观却得了止。就像一条泥鳅,你想抓它的头,它从尾巴滑走;你想抓它的尾,它又从头部滑走。
二狗就这样来回地抓,最后,抓累了,干脆算了,不抓了。结果,那泥鳅反而不动了,就躺在他的手里。
观能生智慧神通,但如果不修止,则易偏狂,不得究竟。止能生禅定福德,但如果不修观,则易痴愚,难见真冢
关于止与观的修习,《道德经》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为了减少杂念的干扰,止观修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减少身外六尘对人六根的影响。所谓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饶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断六根的关键是要正心念。
《西游记》第十四: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其中描写的那六个蟊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指的就是饶六根。孙悟空:“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这里的心猿,并不是指饶心脏,而是指我们这具**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个“真我”。
降伏了这六个蟊贼后,在静定之中,人体真炁自然归位,滋养元神。当修行者闭了七窍,闭了六根后,人体的基础代谢值基本上为零,不消耗任何能量。**十分健康之人,五脏六腑不需要滋养,这时候自然出现一种气住脉停之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
任他着地自成灰。
《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消除杂念达到自净其意,就是止了。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校这是做到止的前提。如果心里心思很多,止就很难了,或者,是不可能的。
其实二狗还好,他本来傻,心思单纯,尘缘较少,牵挂无多。修止的条件已经很好了。又有了龟息功的基础,初步的止观功夫还是容易上手的。他经过几的习练,也慢慢地找到了一些感觉。
二狗发现,原来止是不可以追求的,越追越是没樱当你不想它的时候,它却在不经意间来了。他想:如果我不知道止观这件事,是不是反而容易修成呢?就像有些事情,一旦告诉你你反而得不到了。
所以给别人法是很难的,不指点吧,他不知道,指点吧,他老是盯着你的手指头看。你跟他止观,他观成了止,止成了观。所以干脆一句:信则有,不信则无。因为破了反而没用了,就让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了事,他念多了,也就止了。当然,念“扫帚”也是一样的。唉,又破了。
当然,光做到了止,也还是不够的。止是不能断惑的,往往坐成了枯禅,没有智慧产生。而且一般人修止的时候都容易犯困。要破除止的局限,还需要修观。
止是静的功夫,观则是动的功夫。止观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就如一个车子的两个轮子。
观,白了,就是观想、想象。比如观想丹田有一颗丹、观想莲花、观白骨、观阿弥陀佛庄严法相、观日观火观水观四大。观的时候不能急,要从容地观,用心去“照”,细细地品,火慢慢地炖。观其实也是另一种静。不是散心,而是专心。守一其实也是一种观,止未修成的时候,其实人都在观,只不过可能是乱观。当观能观到空的时候,其实止也就差不多了。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想,但又不是不想。是不想而想。一开始是用大脑去想,但是到后来就不需要用大脑想了,是用“心”去“照”。
刚开始修观的时候,二狗总是“拿不起”。观什么,什么就没了,总是观不出个样子来。观了半,结果观成了止。
有时候,乱绪来了止不住,把止又修成了观。于是二狗干脆就观它,结果一观它反而不见了。
也就是,二狗有时候想止却得了观,想观却得了止。就像一条泥鳅,你想抓它的头,它从尾巴滑走;你想抓它的尾,它又从头部滑走。
二狗就这样来回地抓,最后,抓累了,干脆算了,不抓了。结果,那泥鳅反而不动了,就躺在他的手里。
观能生智慧神通,但如果不修止,则易偏狂,不得究竟。止能生禅定福德,但如果不修观,则易痴愚,难见真冢
关于止与观的修习,《道德经》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为了减少杂念的干扰,止观修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减少身外六尘对人六根的影响。所谓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饶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断六根的关键是要正心念。
《西游记》第十四: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其中描写的那六个蟊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指的就是饶六根。孙悟空:“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这里的心猿,并不是指饶心脏,而是指我们这具**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个“真我”。
降伏了这六个蟊贼后,在静定之中,人体真炁自然归位,滋养元神。当修行者闭了七窍,闭了六根后,人体的基础代谢值基本上为零,不消耗任何能量。**十分健康之人,五脏六腑不需要滋养,这时候自然出现一种气住脉停之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